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曲艺
一群传承崖州民歌的长者:乡音乡情难舍难忘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黄媛艳 时间:2015-01-05 10:22:49 星期一

  乐东黄流镇孔汶村村民农闲时聚集在酸豆树下唱崖州民歌  张杰 摄

 

 

  周启城、张远来、陈桂銮和麦宜斌等人研究崖州民歌  黄媛艳 摄      

 

    “我今年53岁了,是崖州民歌的年轻歌手。”三亚崖州民歌协会常务理事麦宜斌笑着介绍自己。

  都说“出名”要趁早,崖州民歌的歌手却颠覆着这个规律。歌手中,既有80岁高龄的老者,也有40余岁的“年轻人”。这其中,既有无奈,亦有探索。

  初冬的三亚,伴着和煦暖阳,海南日报记者走近崖州民歌传承人,与一群长者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传承的苦乐故事。

  “民歌伴一生,快乐一生”

  “摇侬咧,侬宅场前种芭蕉,公宅后头种甘蔗,甘蔗甜甜芭蕉凉……”听着母亲哼唱的《摇篮情》,麦宜斌从摇篮时代,就与崖州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崖州民歌是我从小听到大的歌曲,即使在‘破四旧’时大家批判民歌是落后思想等,嘲笑演唱民歌,但我一直坚持。”麦宜斌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崖州民歌发展的落寞期,从之前的人人传唱,到不敢演唱;1980年后,大家对民歌的热情又开始恢复。正因为此,崖州民歌传承出现断层,现今的较为成熟的歌手,年龄至少在40岁以上。

  同样是民歌爱好者,三亚崖州民歌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周启城与崖州民歌的缘分由来已久。

  翻出一本1965年1月1日的《孟丽君》民歌手抄本,周启城陷入回忆。“我父亲是崖城出了名的民歌手抄能手,当时,很多乡亲都拿着纸张来我家,拜托父亲帮忙抄写民歌。”周启城说。

  周启城的父亲周天乐年轻时是名货船驾驶员,每个月回家时,他总会带着抄好的歌本回到家中。一手笔挺的书法,工整大气的民歌手抄本深受乡里欢迎。周天乐归家时,往往是周家最热闹的时候。

  “当地的民歌爱好者总是拿着槟榔和零食来家里找父亲,我从小就听着他们一起唱民歌,渐渐长大,识字后也慢慢能读懂歌本中民歌的韵味,就更加喜欢民歌。”周启城对民歌十分痴迷,上初中时,物理、化学老师讲台授课,他却往往在台下用心抄写民歌。

  63岁的陈桂銮不仅喜爱民歌,更是将民歌的精华发挥到极致,这个被称为“五姨姐”的崖州民歌省、市级传承人,张口即可即兴就题演唱崖州民歌。

  “从小就在村里的酸豆树下听民歌,上学时,一听到窗外有人唱民歌,就会逃课出来听。”说到此时,陈桂銮还有些害羞。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从40余岁时第一次走上对歌台大放光彩,陈桂銮“打擂”的步伐日益加快。

  “三亚浩气长存,万紫千红独一枝。我是深山小野鸡,拍拍翅膀飞出山,谁今天碰到我,我就啄到你全身破皮……”随着即兴对歌渐入佳境,陈桂銮以敏捷的才思,精准的唱腔,使得对手折服。

  “崖州民歌就像是我的生命一样,它陪伴我一生,让我快乐一生。”陈桂銮说。

  “生命终结,民歌才终结”

  “我不愿意看到家乡的文化从我们这一代人慢慢失传。”从2003年开始关注崖州民歌,紧迫感、使命感一直伴随着张远来。

  当被问起为何着迷崖州民歌传承工作时,张远来常会讲讲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林竹发,一生挚爱崖州民歌。

  林竹发一辈子唱民歌,70多岁时突发脑溢血,手术后对外界呼唤没有反应。然而,当张远来及一些歌手来探望他时,奇迹出现了。

  “我们开始怎么跟他说话都没反应,可我们一唱起民歌,他竟然张开眼睛笑笑。老先生一生钟情民歌,在最困难时还是被民歌唤醒,乡音不死。”张远来说。

  一样的乡音,在周启城的家庭里,却是儿孙孝敬父母的良方。

  90岁的周天乐罹患老年痴呆症,认不得儿孙,识不得回家路。“每次回家我都给爸爸唱民歌,我唱上句,他都能接上下句,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什么都不认得了,但一听到民歌,就会开心。生命终结,民歌才会终结。”周启城说。

  尽管崖州民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它的格律是异常严格且自成一体,随着懂得、愿意学习崖州民歌人员的日渐减少,与很多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样,崖州民歌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摇侬大来坐书窗,坐得书窗等骨贵,携侬跟人去学房……摇侬大来振家声,摇得侬大知应嘴,牵母衣裳跟后行……”这是崖州民歌中《男儿摇篮歌》和《女儿摇篮歌》的部分选段,听着这段民歌,张远来说得最多的是“万幸”。

  在收集歌本时,突然听朋友提起家乡一位长者会唱传统《摇篮曲》,张远来立刻带着录音机赶忙前往乐东县黄流镇孔汶村寻访,怎奈80余岁的老却坚决不愿配合。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后,当老人缓缓唱出这段曾经熟悉的旋律时,张远来难掩激动。

  “幸好我去的早,再晚几天,这首歌可能就失传了。”刚回到三亚不久,张远来就听到了这位老人辞世的噩耗。

  这次经历,让张远来深刻地感觉到拯救崖州民歌已经刻不容缓。

  “让民歌走入百姓生活”

  为保护、传承崖州民歌,在三亚市老干部孙治福的呼吁下,张远来、林瑞丰、林志龙、苏盛伟、邓云、周启城等50余名崖州民歌爱好者,组织成立了崖州民歌协会,组织民歌培训班、收集整理民歌歌本、发掘培养民歌传承人。

  “2004年8月14日协会成立,我们当时还举办了成立庆典。”孙治福回忆,协会成立当天下午,就组织了崖州民歌的骨干召开学术研讨会。“大家真的很急,就怕崖州民歌传不下去。”

  一路坎坷发展的崖州民歌,在2006年5月20日终于迎来曙光:进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5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相关负责人来琼考察海南文化的申遗工作,时任三亚文体局文化科负责人的何子琦提出,可以考虑将崖州民歌申遗。获悉消息,大家兴奋不已。“当时我还在五指山任教,当即赶回三亚,克服一切困难,必须申遗成功。”距离申报截止日期仅有6天,张远来临危受命。

  “前三天赶出申报材料,后面还缺一个电视介绍片,我马上请三亚电视台记者拍摄。”来到崖城镇,早已等候的崖州民歌手放声歌唱,电视台记者却犯了难,没有脚本如何拍摄?张远来的解释是:没时间了,先拍,再补脚本!

  “崖州民歌申遗绝不是一时脑热,它不仅是我们这代人的集体记忆,是崖州地区本土文化的代表,更为关键的是,它还具有史志的功能。”张远来说,长期以来,崖州百姓运用崖州民歌这一喜闻乐见、有趣易懂的方式,记录着古崖州社会发展的变迁和人文历史的传统,起到了补缺史志的作用。

  2006年5月传来申遗成功的佳音,张远来、张远源、陈桂銮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成功申遗的崖州民歌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然而,崖州民歌要实现真正的复兴,群众参与必不可少。

  “我们一直在探索让民歌走入百姓生活,协会成立以来,不仅举办了奥运会专场演出,文化遗产日活动、崖州民歌展示演唱会、国庆中秋演唱会等一系列文艺活动,还举行了多个学术研讨会、培训班,带领传承人赴星海音乐学院演唱交流。”张远来说。

  2014年8月在三亚凤岭村举办的培训班上,面对着70名民歌爱好者,陈桂銮当起了老师。“这里面有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看到他们我很开心。培训结束后,12月6日在乐东举办的崖州民歌大会上,3名年轻的学员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培训效果初显,陈桂銮开心不已,她希望,在下个培训班中,能看到娃娃们的身影,崖州民歌传唱从娃娃抓起。

  传承崖州民歌,麦宜斌的优势更加明显。作为港西小学的音乐老师,他在年轻人和孩子们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

  “前几年从村里喜欢跳广场舞的人群中选拔了几个爱好文艺的年轻人,慢慢做通思想工作后,现在几乎都是晚上9点至11点开始练习,她们目前拿到歌本后几乎都可以演唱了,登台演出也没问题。”让麦宜斌更自豪的是,不仅年轻人愿意学习民歌,娃娃们也爱上了民歌。

  目前,港西小学3——5年级开设了崖州民歌课程,麦宜斌是任课教师。

  “孩子们学得很快,《摇篮情》已经能唱了。”让麦宜斌意外的是,民歌对儿童教育在无形中还打开了一扇窗,“有些孩子不喜欢做作业,我就下了命令,作业不做完,民歌不教唱,现在一到下课时间,孩子们都自觉做作业,做完作业后总缠着我教他们唱民歌。”

  聊兴正浓,周启城和陈桂銮不禁即兴演唱起来,悠扬的民歌声随风传递。三亚市民符雷的闻音而来,让现场的气氛愈加热烈。

  “从小就听的崖州民歌好久没听到了,现在听着好亲切。你们平时在哪排练?我们能去观看吗……”符雷问道。共同的乡音,串起浓浓乡情。

 

相关链接:

追忆“海南王洛宾”谢文经 对海南民歌贡献卓著
海南苗族民歌新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黎族民歌掀起的“海南狂热”
登上舞台唱情歌 海口石山镇民歌表演队"红
海南苗族民歌:三百年苗歌如清泉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