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全国211、985重点院校湖南大学被曝光在去年一次性接收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就读。这些转校生以“气候不适”、“饭菜太辣”、“油画过敏”等千奇百怪的理由,转学至全国排名30多位的湖南大学。因为转入和转出学校排名差距大、转学理由五花八门、未经公示等原因,引发强烈争议。舆论指出,先进入其他院校再通过“转学”进入排名更靠前的大学疑有“曲线救国”之嫌,而其中的暗箱操作,更让人质疑背后是藏了多少猫腻和腐败。
事件曝光之后,湖南大学有关负责人曾回应,2014年,学校研究生院将初审合格的2013级硕士研究生转学转入申请提交招生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与会人员通过投票方式表决,同意17名研究生转入就读。针对公众对转学生转学理由太千奇百怪的强烈质疑,湖南大学回应称启动了对转学生的资料程序复核调查工作,并公布调查结果称,在这17名外校硕士研究生的转学过程中,尽管遵守了相关转学程序,“但审核中确实存在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9条中‘特殊困难’的规定把关不严等问题”。23日,湖南大学通报,决定撤销同意17名研究生转学的决定,并启动调查和追责程序。
有媒体爆料,湖南大学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透露,这17名学生中,“有一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子弟或亲戚,有一些是湖南大学的子弟,还有一些是和教育系统能攀上关系的单位子弟。”说白了都是教育系统“圈内人”。网传的一张17名转学生基本情况的表格显示,在学生通讯地址栏,包含“湖南大学幼儿园”、“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这些所谓“符合程序”的转学,是否恪守了教育伦理中的底线,是否体现了公平与正义,值得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