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学者整理《海南地名志》以盐命名的村庄26处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杜颖 陈林 时间:2015-01-28 08:20:20 星期三

 

  儋州洋浦盐田村  李幸璜 摄

  

  作为地名研究学者,刘剑三教授与其他数位研究者共同编纂《海南地名志》尚未出版,1月22日应记者之邀,刘剑三教授对海南全省以盐命名的村落进行了一次梳理,并找到相对应的地理方位,这使得我们对以“盐”命名的村庄又有了新的体味,一幅盐文化的悠悠书卷也随之展开……

  “你看,如果从今天地域划分来追溯,在海南东西部广阔的海岸线上,几乎绝大多数沿海市县都有以盐命名的村庄,可见,盐与海南,是有着多么幽深的历史渊源。”地名研究学者、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剑三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个村名几多寓意

  根据刘剑三等学者整理的《海南地名志》统计,在海南,至今保存的以盐来命名的村庄多达26处,除三亚和昌江两地之外,几乎所有沿海市县都有“盐村”。

  这26处村庄包括:海口盐灶村、八灶村、上灶村、下灶村;海南省文昌市东阁的盐灶村,文昌东部的盐灶园、会文镇的盐寮村;海南省琼海市的盐寮村、下灶村;海南省万宁市的盐墩村;海南省儋州市海头的盐丁村、峨蔓的盐丁村、新州盐场、三都盐田(今洋浦古盐田)、木棠盐场、光村镇的盐灶队;海南省东方市的八所盐场、八所镇的盐编村;海南省澄迈县大丰镇的盐丁村;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的道灶村;海南省陵水县新村的盐堆、盐灶、盐尽、灶仔村;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的中灶及莺歌海盐场。

  在刘剑三看来,以盐来命名村庄,看似很简单,实则提供出的信息十分丰富。比如以海口的盐灶村为例,至少“盐灶”二字就可以透露出几层历史信息:一是盐字代表这里一定在古时非常靠近海边,有海才会有盐;二是灶字代表这里的人们是以煮盐的方式作为谋生工具,且个体较多、规模较小,否则就不会用“灶”字,而会采用盐田等命名;第三,从语言学和地名命名的角度分析,更可以得知盐灶村早期的居民是来自闽南地区,“盐灶”的发音是闽方言“仰姆造”(口语音译)的音化词汇。刘剑三告诉记者,海南地名的命名,由于古时缺乏文字的原因,多遵循“名从祖人”的方式,即,最早在此定居的人,用自己的方言口语来表达出的地名,就是村庄的名字。

  “用方言口语定名,在临高等话系中表现得也比较突出。”刘剑三表示,比如,临高语、哥隆话等本地语言中是没有“盐”的发音的,盐的意思讲出来多变成了“绕”(口语音译),而“绕”与“道”又在口语中十分接近,故而推测,临高的“道灶村”虽然村名中没有盐字,但仍是一个有着悠久制盐历史的村庄。在实地采访中,也的确证实了此点。

  盐村消逝令人叹

  记者连日来走访了儋州峨蔓盐丁村、洋浦古盐田、海口八灶、盐灶等村庄和街道,除了儋州部分传统古法晒盐的遗址点因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着较为完整的保存之外,海口以煮盐来命名的街道,如今已全无一点遗迹可循,早已变成了极为热闹的老城区商业繁华路段,所能够找寻的,也只是当地老人口中的一点依稀的记忆。

  根据史料记载,在海口的盐灶村,古时还是一片海滩。至明代,福建莆田人渡海迁居于此,随后人口不断发展增加,才慢慢地形成村落,最后形成盐灶村。

  海南省史志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盐灶村,至少在清嘉庆二年就叫此名,也称过盐博乡。原有的范围自海口市八中开始,包括:龙昆上、下村;上灶、下灶村(龙兴坊);八灶村、六灶村;新庙村、老庙村;博义村、博贤村,共有10个自然村。

  据这一片区的年长者回忆,盐灶村最早是以盐业谋生,从福建莆田搬过来的先民都有利用海水煮盐的经验,所以一开始就是以盐业为主。原始的海水煮盐方法是,直接用海水放在陶罐里煮,但这样煮出来的海盐味道不好,产量又很少。

  后来,煮盐方法逐步得到了改进,开始使用竹编簸箕当做锅装海盐水煮盐,结果煮出来的海盐味道变得很好,且在当地吃了这种盐的居民,一些慢性疾病也随之好了起来。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此事就渐渐转开了,前来学习取经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后来,这里煮的盐巴几乎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于是就又想到用竹篦编织成一个较大矩形木器皿来煮。据当地人讲,那时,竹篦编织成的矩形木器皿根据需要可大可小,最大时有长2米多,宽1米。开始用它来煮盐时,先用海盐浸泡一段时间,让海盐慢慢渗透进入竹篦里。同时煮盐的灶也要根据煮篦器皿的大小进行改造,用砖砌成四格,使竹篦器皿平稳放在灶的上面,灶的背后每格都要有空气孔,煮盐时掌握火候最重要,火要慢火匀烧,才不至于海盐烧糊或者烧坏竹木器皿。

  人们用海水制盐的历史,在美国传教士香便文所著的《海南纪行》里已有记载。可如今,盐灶村的人们用海水制盐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遗憾的是仅仅剩下名字了。

  悠远盐村的地名故事

  “可以初步判断的是,在海南,以盐命名的地方,灶多是煮盐,堆、田等多是指规模大或晒盐地,而丁是指从事制盐的人比较多。”刘剑三教授认为。而被问到为何三亚和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两个沿海市县没有以盐命名的村落时,刘剑三分析认为,这与海南地域划分的变迁历史有关。在宋代,海南地区以“四州”著称,即北部琼州、东部万州、西部儋州、南部崖州,而到了明代,海南琼州提升为琼州府,所辖“三州十市县”,那么乐东地区以盐命名的村庄和盐田很多,在古时乐东归属为崖州管辖,故而崖州制盐技艺多集中在乐东,没有在今天的三亚区域内有所体现。

  而对于昌江,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区域划分中存在差异等因素,也是导致今天的昌江没有以盐命名的村庄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海口史志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口地区的盐灶村,清代嘉庆年间已有此称呼。盐博乡在当时管辖着许多的村坊,如龙兴坊(下灶)、奋头坊等。随着盐灶村范围不断扩大,后来分出好几个自然村坊,每个村坊的大略分工也不一样,有流传已久的顺口溜:“上灶走临高,老庙捕虾行,新庙捉螃蟹,下灶叫盐巷。”

  走访中,记者发现,海盐生产的方法因地域不同也有着诸多不同,比如,在儋州峨蔓盐丁村,其晒盐的方式是着重讲究晒沙过滤,而洋浦古盐田村的侧重讲究的是耙沙过滤。但几乎每一个盐村里的老人,都是从少年时就懂得制盐的技艺。

  在海口盐灶村,83岁的符阿公就向记者讲起了他记忆中的祖辈制盐的故事:在海滩(万绿园附近海滩)处砌好大小不等的盐田,用木铲把筛选好的海沙装上木车,运到盐田处倒入,用木齿耙把海沙整平,在盐田处开个口引进海水浸过沙面,泡一段时间,等海水里含有海盐的成分伏在海沙之后,开个小孔让海水流走。用木齿耙把海沙翻几遍,让阳光晒晒,再引海水浸泡海沙,如此循环几次使盐田里的海水达到浓度,过滤后又放掉海水。在盐池边挖坑,坑内放入细孔竹蓖,用于过滤杂物与海沙,然后在盐田外再挖坑,用于蓄存可以达到煮盐的盐水。

  老人讲述那悠远的盐事,仿佛值得追忆的过往再一次浮现于眼前……

 

相关链接:

 老盐工晒盐卖盐—— 10斤盐巴换7斤稻谷
海南盐业的技术演进 宋元“煎煮”明清“曝晒”
海南盐业的技术演进 宋元“煎煮”明清“曝晒”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