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阵阵烟花燃放的声音似乎在提醒着人们:羊年的春节就快要来了。回想起这些年的春节,变化不少,最显然的便在于舌尖上的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老家还是黄泥路的时候,耕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那时候皇粮国税还在,一年的稻谷收成用大板车拉到粮站交税、卖钱。忙了一整年,只为了除夕夜的一顿安心和丰盛:一碟大蒜炒肉丁,韭菜炒蛋,一盘青菜。喝的也是自家酿的谷酒;来人串门时,招待人的果子多是炒花生和炒南瓜子,还有自家做的冬米糖。那时候商品化还没有蔓延到农村,所有自家春节吃的东西基本是自家做的,腌菜,梅干菜,霉豆腐,南瓜干,红薯干……
新世纪初,日子慢慢地好过了些,春节前,依旧是辞旧迎新的热闹景象:洗洗刷刷,收拾房间,贴对联买年货…不过春节的餐桌上除了原有的菜式,还增加了萝卜煎鱼,香菇炖鸡,米粉蒸肉,木耳炒上海青等几个菜,平时很少舍得买的“菜中贵族”都齐了,啤酒,可乐等饮料取代了酿的谷酒,还有糯米酿的甜米酒。大年初一,一家人动手包饺子,其乐融融。小卖部多了,孩子们偶尔也会吃到沙琪玛,水果糖等取代冬米糖的袋装零食,从腊八到元宵,舌尖从不停歇。
等我念到初中了,农村似乎开始了改头换面:通了柏油马路,有了农村公交,商店取代了小卖部,摩托车,面包车成了一种“时尚”。兴起了盖楼房的村落,春节也慢慢洋气了:春节的餐桌上开始有十几样菜了,粉丝,紫菜汤,龙虾……晚上来一锅火锅,青菜、丸子、各种肉类,用老家的话说,还没吃饭,光吃菜就饱了。
春节的喜庆与祥和除了声声爆竹,对联灯笼,还有舌尖上的享受。劳作了一年的乡亲们,在杀年猪、大扫除、买年货后,开始迎接新年,餐桌上的美味集聚,是对一年在外奔波苦累的犒劳,一家团聚,谈笑风生中,感受舌尖带来的家的温暖。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