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希望来自远方
中国政法大学青年志愿者走进海南希望学校
中国政法大学志愿者到海南省希望学校支教。
爱心无国界,更无地域的界限。趁着寒假,北京的志愿者来到海南希望小学,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阵来自北京的“头脑风暴”。这群志愿者便是中国政法大学青协会的志愿者们,这群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自掏腰包来到海南,精心制作了一周的教学计划。为了避免团队成员借支教之名游玩,他们相约形成纪律:决不在支教期间外出就餐或游玩,放学之后也不可以。自发组织、自律教学、奉送爱心,他们以自身典范激发希望学校的孩子奋发向上,他们以自身言行证明着什么才是“未来的希望”。□本报记者 胡文娟 文/图
“我要唤醒他们的理想”
“这次我们一共来海南17人,来自不同的学院,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外语学院都有。”此次带队队长周少博告诉记者。
周少博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1995年出生,河南人。记者最初见到他时,他在给初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由于讲课颇有激情,周少博脸上挂着汗珠,只听他大声问学生们:“你们想不想有一个好的前程?要不要读大学?要不要上高中?”听到齐刷刷地“要!”周少博露出了笑容。
“你不知道,一般学校的中学生都理所应当地认为上了初中就要读高中,但是希望学校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我问了很多初三生,他们毕业了会做什么,很多学生告诉我‘想当厨师’、‘想去打鱼’、‘要帮父母做生意’,很少有学生说初中毕业会接着读高中。”周少博顿了一下。“我要告诉他们,读高中才能学到更多知识,才能获取更多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我要唤醒他们的理想。”
毕业前的最后一次支教
韩瑞泽是中国政法大学大四的学生。“他已经做了四年的志愿者,每年都会去不同的学校支教,虽然要毕业了,但他还是坚持把志愿者工作做到最后。”周少博向记者介绍道。
“志愿者工作既能够帮助别人,又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所以大学这四年我做了四年的志愿者,这是我毕业前的最后一次支教。”韩瑞泽说。
“这次来海南感受特别不一样。以前我也在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虽然这些孩子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父母都没有时间照顾他们,但海南的希望学校条件还是显得艰苦不少,尤其是这里的师资力量显得很薄弱,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有的老师要兼任好几门课。”
海南希望学校的柴校长对这些志愿者们评价很高:“他们是一群很棒的孩子,他们上课很有激情,为学生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也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因为他们很有活力,为希望学校惯常的教学注入了新元素,会给孩子上一些励志课,让这些平常很少考虑人生理想的孩子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一天有六块钱吃饭”
采访期间,一个特殊的孩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叫姜现友,上六年级。记者在他胸前带的学生卡上看到“接送形式:自己回家”。
“自己回家?你挺勇敢的。”记者夸奖他。
“我爸死了,我妈跑了,我不自己回家怎么回。”姜现友说。
记者一时哑然,他倒不介意,接着说。“我跟我大伯住。学校的老师对我都很好,我们的刘校长看我身上脏还帮我洗澡、洗脚。有一次我没钱吃饭,刘校长还给了我十块钱。”
姜现友又说:“我一天有六块钱吃饭,外面卖饭的阿姨都认识我,给我打饭都是打多的,有时候送我鸭肠、鸡心之类的。”
“像姜现友这样的孩子,我们学校有很多。”柴校长说。“他们的家长多是农民工,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也没有钱送他们去读书。我们学校是全免费地接收这些孩子的,不少爱心人士也会来学校资助他们。”
记者在学校里看到,很多孩子课间都到净水器那里打水喝。“这是可口可乐壹基金为我们提供的净水设备,你看,虽然是小举措,起码孩子们喝水不愁了。”
“教给孩子真正的知识”
“虽然这些家长把孩子放在这里的时候并没有指望他们能获得多少知识,但我们做老师的却不能仅仅局限于做一个‘托儿所’,而是要把真正的知识教给他们。”柴校长说。
放学了,记者却听到钢琴的声音和朗诵的声音,原来是学生们在为他们迎新春文艺汇演做准备了。
“不少家长开学的时候把孩子送过来,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学校就是想通过这场文艺汇演让他们看到孩子的另一面,看到他们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如果加以培养,他们会像别的孩子一样充满希望。”柴校长说。
1月30日晚,一场别具特色的文艺汇演拉开帷幕。虽然家长们平素都很忙,可这次活动他们大部分都来参加了。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学点东西呢?主要是之前没有机会给孩子学这些东西。特别感谢学校。”一位家长看完晚会后说。
这次晚会除了是孩子们向家长的才艺汇报会外,也是周少博他们支教结束的送别晚会,他们集体演唱了《再见》,在师生的泪水中结束了本次的海南支教行动。但有关希望的故事,还会继续在类似海南希望学校的地方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