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立发的立功证明
苗立发1952年的留影
【编者按】
1950年,海南岛解放之际,是政权的更替,是历史在翻页,也是民众新生活的开始。
对于平民百姓、士农工商而言,他们的经历,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见证,也是最情真意切的故事。
65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打响了解放海南的伟大战役。渡海踏浪,解放海南,从北打到南的北方将士们很多就在海南卸下戎装,一身赤胆忠心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成为一名海南人,直认海南作家乡。
本文主人公苗立发,就是这样一名战士。他从东北参军,身经百战,立功5次,当半个多世纪前的军功章、立功证书跃然眼前时,褪色的军功章、发黄的证书,反而让远去的战火硝烟历历在目,倍感震撼。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革命战士,成就了今天美丽自由的海南。
“父亲老家在辽宁省桓仁县,骨子里却有深深的海南情。他去世后,几乎没给后代留下任何物质财富,身后留下的就是这一枚枚各大战役的纪念章,和一本本战斗立功证明书。”4月29日上午,在文昌市文城镇,苗建中、苗文兄弟俩小心地捧出了父亲苗立发的军功章、立功证书和纪念章。
它们是苗家的传家宝,无声地讲述着父辈们的革命故事,是父辈们热爱祖国、勇敢战斗、艰苦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象征,已被小心地收藏了半个多世纪,引导着后代前行。
放牛娃投身革命洪流
“军功章是解放军战士的墓志铭”
“父亲出生在一个雇农家庭,从小生活极度贫穷。”翻检着父亲留下的立功证明书,苗建中深情回忆起父亲苗立发。
1924年,苗立发出生在辽宁省桓仁县八道沟村,稍稍懂事后,就被当雇农的父亲送到地主家放牛。地主对这个贫困的放牛娃很不好,不准住在房子里,苗立发只能在牛棚里铺几把稻草当坑睡,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动不动还要挨地主的打骂。
1947年5月中旬,在四平攻坚战打响前夕,已经有了革命自觉的苗立发参军入伍,成为东北民主联军(后整编为第四野战军)一名普通战士,立即投身到四平解放战争中。
“每一枚战争纪念章背后都是一段民族悲壮的史诗,每一本立功证明书后都是父亲沙场洒热血的英雄故事,父亲在解放战争中先后五次立功,其中三次大功。”苗建中感叹。
参军后,苗立发像获得了重生,他不仅作战勇敢,目不识丁的他还抓紧战争空隙学文化。他因作战勇敢,慢慢地从一名战士提升为班长、排长。
1948年2月,鞍山解放战打响,苗立发在战斗中负伤,1951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8师为苗立发颁发了立功证明书,上面写着“苗立发同志在伟大的革命战争中,光荣负伤,为彰其功,特发此证。”落款是“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28师政治部”的方形大红印章。此时,苗立发已是128师384团后勤处班长。
1949年底,中央军委提出解放海南岛的战略计划。苗立发跟随部队从北打到南,参加大小战役无数,战争经验也越发丰富。部队进入徐闻后,北方人不识南方水土,更加不善海战,一上船就吐个没完。苗立发和战士们一样,投入到紧张的海上练兵中,练游泳以增强水性、练荡秋千以适宜海船颠簸,作为后勤处班长的苗立发,还要承担起征集寻找参战渔船,筹备战斗资料、粮食补给等重任。渡海作战的枪声打响后,苗立发乘坐的木船将靠岸时,敌军子弹打飞了他上颚几颗牙齿,满嘴鲜血,简单包扎后,他飞快登陆投入战斗,不顾自己受伤,还积极抢救比他伤情更严重的战友。海南战役大获全胜,第四野战军再次给苗立发颁发立功证明书,以奖励他作战勇敢和积极抬救伤员,获大功一次。
在苗立发的遗物里,有两张他手写的便笺,简单记录着他对革命、对战争的看法,以及他的信仰和理想。他认为一名合格的战士,一名勇敢的革命者,就应该不怕牺牲,要用军功章作墓志铭。
解戎装致力土地改革
“打仗就是希望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后,为协助地方政府迅速恢复经济建设,将两个军、12个步兵师的主力部队彻底地方化,以部队建制形式开展城市接管、减租减息、农村土改、架桥修路等工作,海南著名的海榆中线就是近万名解放海南的将士和10万民工共同修筑的。
苗立发也奉命转身投入农村土改运动,任文昌县土改工作组副组长,负责文城镇上截村、北架村、后坑村、民星村等几个村庄的土改工作。当时全国土改运动轰轰烈烈,土改工作有过急现象,一些农户、归侨、侨眷被错划成分,导致田产、房屋被没收,个别中农、富农、华侨的正当利益被侵犯。
“苗老是个好人,土改中,他政策把握得准,工作很人性化,不乱划成分,这一片的村民非常感激他。”文昌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健是文城镇北架村委会瓦灶村人,家中的老人曾详细地告诉他文城镇当年土改工作的情况。
“我二婶龙月秋经历了土改运动,我们家也差点被划为地主,是苗老及时给予纠正。”黄志健说,龙月秋80岁时,特意把他叫到跟前,将土改的家史告诉他,并叮嘱他要牢记苗立发的恩情。
原来,黄志健的爷爷黄信隆年幼时闯南洋到了新加坡,挣钱后回乡购了两亩多水田,翻修了祖屋,在农忙时还请乡邻帮工。土改工作组据此将黄家划为地主,当时地主不仅要被没收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还要被批斗。就在黄信隆一家惶惶不安时,苗立发前来检查土改工作,他挨家挨户家访,逐一核实农户田产、房产、收入以及雇工情况,认真核查农户田地、家产的来源。
“核实后,苗老认为我爷爷的财产来源于到新加坡当劳工挣的辛苦钱,不是剥削来的,不应该划为地主,而且两亩薄田还不够全家11人糊口,最终将我家定为贫农。”黄信隆一家得以保全。华侨黄试业从南洋回乡后,也用闯南洋挣的钱购买了8亩农田供家人自己耕种,在土改中被划为富农。苗立发检查后对其进行纠正,将其划为中农。
“二婶告诉我,当时北架村的指标是要划定7户地主的,但在苗立发的仔细核查下,最后只划定两户地主。
苗立发的善良、正直、宽容,得到了当地群众爱戴,他在土改中认识文城镇上截村姑娘王福荣,两人相识相恋,婚后第二年生下一对龙凤胎。
1954年苗立发申请转业,进入文昌商业系统工作。
满怀激情建设新海南
“我看到了祖国无比美好的前途”
从战火中走来的苗立发,对新中国无限欢喜。他满怀激情投身海南地方经济建设,东奔西跑采购生产物资、民生用品、商业材料等,与家人聚少离多。
“父亲一生廉洁,他留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爱国爱家、廉洁奉公。”苗建中说,转业后,苗立发辗转于文昌商业系统各单位,供销社、粮食局、农产品采购局、县服务局、县副食品公司等等,1983年从文昌县生产资料公司离休。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里印象挺模糊,只觉得他很严肃、很忙碌,偶尔听他讲起过去的战斗经历,也往往轻轻带过。”苗建国是苗立发的大女儿,龙凤胎中的一个,年纪稍长,与几个弟弟比较起来,她和父亲较为亲近。
“父亲经常出差采购物资,却从没有见他为家人捎过什么小东西,连糖果、饼干的小零食都没有。”也因此,苗立发每次出差回来,孩子们都不会拥上前去翻他的包裹,那里没有孩子们想要的父爱礼物。
“父亲从不搞特权,我们一家六七口人挤在一间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孩子又多,挤在一起连打个转身都很难。”苗建国说,三年大饥饿时,父亲正好担任文昌县粮食局副局长,孩子们经常饿得肚子咕咕叫,家里有上顿没下顿,吃的都是地瓜叶和米糠。尽管这样,苗立发仍然没有往家里拿回过公家一粒粮食。
文化大革命期间,苗立发被定为“走资派”,押送到设在文昌重兴镇的五七干校改造。1971年,苗立发申请退职,举家回东北老家种田。
“父亲更爱海南,在他心中,辽宁是故乡,而海南俨然是家乡了。”苗建中记得,父亲在辽宁老家常念叨海南气候温暖、自然风光好、海南人纯朴善良,即使被打成“走资派”,海南老百姓也没为难他,有的还偷偷资助他的家人。三年后,苗立发难忍思乡之情,又带领家小重回文昌。
“父亲有3兄弟,都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三叔和父亲一起参军,最后战死朝鲜战场,再没回到祖国。这枚抗美援朝军功章,就是三叔的遗物。”捧着父辈留下的战争纪念章、军功章、立功证,苗建中轻轻擦拭军功章上的蒙尘,这是历史的印迹,也是岁月的记忆。
相关链接:
解放海南渡海老战士安宝宽:国民党部队望风而逃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