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作家薛忆沩在海南:“我只是虔诚的写作者”
来源: 台湾《联合报》 作者:王玉洁 时间:2015-05-11 10:28:08 星期一

  作家薛忆沩在海南出版社作题为“一个作家眼中的编辑”讲座  苏建强 摄

  《空巢》书影  

  薛忆沩,1964年出生于湖南郴州,现居加拿大蒙特利尔。1981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1985年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之后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作品包括《睡星》、《遗弃》、《出租车司机》、《空巢》等。

  薛忆沩被称为中国文学中最迷人的异类,他对语言极为痴迷,力图将数学的精准与诗意的浓密融为一体。其最新小说《空巢》从2014年7月开始在晶报连载40余天,出版之后大获肯定。

  儒雅、随和、开朗,是记者见到薛忆沩的第一印象。薛忆沩戴着金属框眼镜,身穿短袖、灯芯绒长裤、运动鞋,初见者似乎要从他上衣口袋里的一支笔来判断他的职业了。

  应海南出版社邀请,著名作家薛忆沩于近日在海口举办了一场题为“一个作家眼中的编辑”的讲座,与前来倾听的读者朋友分享他与不同性格的编辑之间的二三轶事。

  说起薛忆沩此次的海南行,除了要与海南出版社的编辑们分享故事外,更为奇妙的则是他与《天涯》杂志之间的渊源和缘分。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翻开2015年第3期的《天涯》杂志,扉页有一则关于《薛忆沩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摘要。

  这是时隔十四年后,《天涯》杂志重又刊登他的作品。

  对薛忆沩来讲,他的第二次文学革命开始于1997年前后,他的“《天涯》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便是其中的一个标准。

  当年,他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篇作品在《天涯》上发表。《首战告捷》、《历史中的转折点》和《出租车司机》等都成了中国文学中的名篇。尤其是《出租车司机》,发表后迅速被从《新华文摘》到《读者》在内的几乎所有选刊选载,创下了薛忆沩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潮。

  同一阶段,《遗弃》在沉寂多年之后被中国知识精英们发现,从一本八年里只有“十五个读者”的小说变成了许多人谈论的热点,它的新版在几个星期内就销售一空。接着,他的新作不仅相继在国内一些主要文学期刊,包括《收获》和《花城》等上出现,也频繁出现在台湾《联合报》副刊及香港《纯文学》杂志上。

  2012年被媒体称为“薛忆沩年”,《遗弃》的重写版入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大好书”,引起全国关注;2013年是他的“短篇之年”,出版了包括《出租车司机》和《首战告捷》在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并使薛忆沩首次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2014年,长篇小说《空巢》入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薛忆沩也因此再次“年度小说家”提名。

  薛忆沩与《天涯》失联的这十五年,是他逐渐走向辉煌的阶段。今年,《天涯》杂志重又刊载薛忆沩的中篇小说《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算是让他重回了一趟“摇篮”,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

  薛忆沩不止一次感慨,若不是因当年在《天涯》上刊登,《出租车司机》或许不会被众多杂志转载,“薛忆沩”便不会开启那般被众人熟知的写作生涯高潮。

  “对海南的第一印象就是空气很新鲜,在这里能够清晰地找到我在加拿大呼吸清新空气的感觉。”薛忆沩相信他会因此与海南产生更多关联,不为其他,只为缘分与喜爱。

  常被当作新人

  的文学老将

  从《遗弃》到《空巢》,是薛忆沩的一条奇特的文学道路。

  2002年,薛忆沩移居加拿大。在一次访谈中,薛忆沩称他出国的理由是为了逃避陈词滥调。他说在一种语境里待久了,发现很多词会蜕化变质,变得沉闷且难以接受。

  在蒙特利尔这座法语城市,他必须学习新语言,同时精进英语,在撰写漫长的福克纳论文间隙保持中文写作。而在中文文坛,他成了一个短暂出没又旋即隐匿的名字。他是文学老将,却又常被当作新人;他的每一次离去都可能引发媒体的再次失忆,他的每一次回来都被命名为“重新发现”。

  《遗弃》出版于1989年春天,薛忆沩25岁生日前夕,48岁这年,薛忆沩开始重写他24岁的长篇小说《遗弃》。这“不可思议”的重写更深化了中国文学中的这一传奇。

  “我既是作家,也是编辑。”薛忆沩给自己找了一个定位,又因此双重定位,薛忆沩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位编辑。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变化,薛忆沩钟情于代替编辑工作,像一个编辑一样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审查严格、重新写过。

  “我选择重写《遗弃》。它是比原创更不可思议的劳作,它是一个苛刻的写作者与时间、历史、语言的角斗,是一个疲惫的中年人与虚荣、身体和心智的角斗。”薛忆沩在《遗弃》的序言中这样写道。通过重写,薛忆沩重新审视了自己。

  《遗弃》被认为提供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样本,它还是少有的严肃探讨个人存在意义的小说。而去年引起热烈关注的《空巢》中的哲学更加深入,更文学,更好读。

  《空巢》震撼的地方在于,通过人的感觉捕捉人心灵的感受,知道怎么把生活的细节带入其中。将老人扭曲的“一天”与她异化的“一生”联系起来,用荒诞的历史来关照魔幻的现实,进而探索爱情、死亡以及生命的意义等人生的终极问题。

  这让薛忆沩的文学生命更为成熟,能将自己的文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构建的作品框架中。

  一名虔诚的写作者

  直到45岁之后,薛忆沩才真正进入大众读者视野,或许是因他信奉简单的生活、坚持长跑和徒步、而且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让“中国文学最迷人的异类”标签与他如影随形。

  “我只是虔诚的写作者,我的表达就是文学的基本要求,文学本就是这个样子。”薛忆沩显然并不喜欢“异类”的标签。

  如果非要给“异类”作出解释的话,薛忆沩认为,这大抵是自己与人们设定的作家的样子有所不同:他很随和、他生活简单、他热爱运动、他有点腼腆也富有幽默感。

  不参加作家协会、不参加集体性文学活动的薛忆沩相信卑微是生命的本质,而写作者要比常人更加卑微。因为写作者是语言的奴隶,充满语言的敬畏和“愚忠”,并受制于语言这位神妙莫测的主人。

  “薛忆沩不属于文学界,他只属于文学。”作家周国平评价,而薛忆沩则说,自己始终是文学的一份子,只是距离普通读者一直有点遥远。

  至此,薛忆沩的美名也不仅仅是流传于中国知识分子之列了,更多读者认识了薛忆沩。即使如此,他仍然感情真挚而细腻,他认为在越来越受肯定的日子里,自我否定的意识会更强烈,对文学的要求也会更高。

  理工科出身的薛忆沩很小就知道光速、知道宇宙的浩瀚、知道自身的微小,他敢于正视卑微的生命。面对语言,他的卑微感一直敦促他不断重写自己的作品,也使他养成了不断拷问自己写作的习惯:我的写作是否又有了进步?我对世界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他说他总有一种小学生的心态。

  但是,他相信作为一名写作者,同时也要有足够的骄傲。“足够的骄傲能够使写作者免于被种种的阻力摧毁。”

  直到现在,薛忆沩仍然沉迷写作。他几乎不用手机、多年不开汽车、不看电视、不愿意听朋友们高谈政事,却又喜欢听普通人生活的故事……。

  “在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地方,我更能体会生命的孤独和卑微。”

 

相关链接:

海南省青年作家钟惠新书《风华娉婷》出版上市
海口市作家协会举办《梦的色彩》一书首发赠送仪式
儿童文学作家"辫子姐姐"与海口小读者交流互动
“最牛乞丐”摆摊卖自己的书 常自问:我算作家吗
著名作家王蒙谈三沙:南海、三沙让我感动得落泪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