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美国人镜头下的海口钟楼 宋国强 翻拍
1930年代的海口海关大楼
风情1912—1950:
五层楼、钟楼、海关大楼
民国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1926年海口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民国时期的海口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功能上也已具备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全部特征,已是岛内其它城市无法企及的,一举奠定其海南岛最大中心城市的地位。
军阀邓本殷统治海南岛时期,为进一步割据做准备,欲扩大海口的城市规模,使之成为地方中心城市。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24年邓本殷开始拆城墙扩街,开辟马路,海口的城市规模由此扩大,街道可以跑汽车。而被拆除的城墙方石则被用来铺设一条12米宽的大路,这就是后来长堤路的雏形。
为了将海口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邓本殷还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南洋各国华侨热烈响应,纷纷购买沿街土地建房,很快在中山路、长堤路、得胜沙一带建起了外观统一的两三层高的骑楼,遂开启了海口骑楼繁盛的时代。
海口港口的改良,也是民国时期海口城市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海口城市发展动力之一。而华侨则成了民国时期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推手,在海口都市的形成中,华侨的汇款就是支持海南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海口最大的商业实体也操纵在侨商手里。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