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要往南洋去,而三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是必经之地。”随“中国考古01号”船来到西沙群岛开展考古作业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肯定了三沙水下考古在探究整个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南海海域要好好挖掘与保护。
在他眼中,此次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的考古工作收获较多,意义重大。它属于探究中西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一有沉船,你会立刻追溯到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船是谁的,如此还可以追溯到码头和港口。”他说。
柴晓明回忆,过去的水下考古工作还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而且以往发掘更多的是瓷器、金子等,在现阶段的西沙群岛考古工作中,如此数量和规模的石质构件发掘应该还是第一次。
大型石质构件出现在清代沉船的船货之中,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居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传统和宗教形式,他们需要从中国本土引入构件到东南亚。
如果要盖房子,当地就能找到石头,为什么费功夫从中国运输材料呢?柴晓明认为这恰恰是华人对家乡情谊难以割舍,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体现。从更大角度来讲,也可以从中看整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除了丝绸、瓷器、茶叶等贸易商品外,还有建筑材料,而这些东西正是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会用到的。意味着,我们的先人曾在此经营着这片海域。
考古发现,西沙群岛甘泉岛上的宋、明、清、近代各时期遗存共17处,采集标本55件。而甘泉岛是西沙群岛中唯一有淡水井的岛屿,2006年,甘泉岛成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南端的文物保护单位。
“甘泉岛上文物的精美程度也许无法与大陆上那些恢弘的历史建筑相比,但故宫太和殿也绝无法替代甘泉岛兄弟庙、水井的历史价值。”从事多年考古工作的柴晓明认为,文物价值大小不能从精美判断,而在于它的文化意义。
今年,除了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以外,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在海南岛开展水下文物和沉船的调查、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关调查。“如果三沙考古工作需要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协作,我们会不遗余力。”
相关链接:
2万件出水文物16载西沙考古者的不懈坚守“中国考古01”船西沙考考古 已出水37件文物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海口两艘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将于2015年开启埃及考古发现57座古墓 部分装有木乃伊中国水下考古队在黄海发现甲午海战沉没战舰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