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县政府印边一侧镌刻“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
“朱庐执圭”亦银质印章,当系为汉时海南朱庐之地某封爵之印。
从保亭司、保亭营到保亭县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先秦时期,海南岛先后属“南交”和“扬越”之南域,秦代属岭南象郡边缘。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儋耳,珠崖两郡,辖16县,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撤郡改设朱庐县,属合浦郡。南北朝梁武帝时,设崖州,统于广州。隋设儋耳、临振、珠崖三郡。唐设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安州五州23县。宋设一州三军(琼州、昌化军、万安军、吉阳军)。元代建制多仿宋代。明设琼州府,统儋、万、崖三州13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琼崖绥靖处,辖13县。1935年又在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增设3个县,全岛共16个县。其中,保亭的县名来源于明代的“保亭司”,到清代改称为“保亭营”,直至民国24年(1935年)3月,广东省政府决定设置保亭县,由崖县(现三亚市)的不打、六罗、首弓、三弓、抱龙峒、同甲峒、水翁峒,陵水县的保亭、六弓、七弓、乌牙峒、巅门团、百石团、五指山、七指山、水满峒、分界岭吊罗山,万宁县的税司、南桥、西峒、北峒,乐会县的竹根峒、太平峒、茄曹峒、合水园,定安县的船埠、南引图、冬加团、母端山等地组成。
“保亭县政府印”,即该时县府之印。而据其相关铭文,民国时期县级政府之印,系由中央铸印局统一铸造,不仅有统一的形制,且有统一的编号。
目前,全国尚无其它类似民国县印发现,但在安徽新发现的“国立安徽大学关防”籇书印,与保亭县印的形制几乎一样。都为纯铜铸造、长柄,方形。安徽印为“国字第七千五百三十九号”,“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制,安徽印的发现,为保亭印的鉴定提供了佐证,进一步说明了民国的官印都是由中央印铸局统一制作、统一编号,下发到各级官办机构使用。解放至今不到70年的时间,按说收藏单位和民间应该有大量的民国官印存世并发现,但至今寥寥,估计这与解放初期的政策有关,当年号召“砸烂一个万恶的旧社会”、“夺过印把子”,加速了民国官印的损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从海南最早的爵印“朱庐执圭”,到民国县印“保亭县政府印”,这两方一前一后的地方官印的发现,不仅对海南岛历史地理及历史沿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完整反映了中央政府对海南经略的过程。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