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槐准(左一)和家人在愚趣园
从牙缝里省出钱来做收藏
海南省档案馆所展出的韩槐准遗物,经张健平初步判断为:“年头不老,价值不高,就是当时的小康人家都能使用的寻常物件。”
先说那个泛黄的茶杯,上面印画的仕女图大抵是受彼时印刷技术的局限,算不上精致逼真,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使用和冲刷,一些细节甚至作者的落款也看不清了。但是,旁边的一行小字——“愚趣斋主藏”或许能够说明,杯子上印制的仕女图为韩槐准珍爱的藏品,随时日常用品,但他从众多藏品中挑选此画并印制在茶杯上,时刻欣赏,可见珍贵。
而那只四四方方、花飞蝶舞的紫砂茶壶,张健平判断是在解放前后制造。“符合那个时期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热闹又漂亮,同时,这种四平八稳的造型也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趋势,我曾见过许多。”他还认为,壶面上所画的蝴蝶花有“耄耋”之意,或许为友人赠予年事已高的韩槐准。
许多观众根据茶壶上大幅精美的描花判断其价格或许昂贵,可张健平这样分析,用如此艳丽的色彩、花纹装饰的茶壶,制作者反而无需对紫砂的泥质做过多要求。这样看来,描花越多,茶壶的价格可能反而越低。
最后那枚还染着朱泥的印章是利用象牙的一块边料所制,随形雕刻,追求自然。张健平说:“象牙是民国年间常见的印制材质。从其外观来看,这枚小印很可能为韩先生随身携带的印信工具,可随时在书信、文章或票据末尾轻轻一印,仅作日常‘画押’、签字之用途。民国时期的‘活泼人’多有随身携带‘闲章’的习惯。”
韩槐准生前所用之物大多资质平平,在张兴吉看来却顺理成章。
“其实人们很容易走进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动辄为一件藏品一掷千金的收藏家应该过着奢侈的生活。其实不然。”由于收藏古董不仅要斥资购买,还要花钱养护,是一件“烧钱”的事,张兴吉将收藏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收藏古董为乐趣或是买卖的富人;另一类是以收藏古董为科研基础,把考古研究当成生命组成部分的学者,永远“只赔不赚”,所以这一类人往往是“从牙缝里省出钱来做收藏的”。
在他心里,韩槐准就是那第二类人。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