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东 摄
儋州那大镇蒟园村,一条宽敞的出村泥土路,人车来往。刚下过雨,积水处被车子碾出了坑洼。86岁的吴昌汝和69岁的江绍满一人拿铲子,一人拿锄头,把一堆从外面运来的碎石铺在坑洼处,用脚踩平。暑气袭人,他们那发黄的手帕已浸满了汗水。
六年来,他们分文未收,砍掉拦路荆棘,将这条约一公里长的村路从原来的半米宽拓成了3米宽。他们的锄头钝了一把又一把,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甘于“为后人铺路”。
如今,这条路为近千位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路上镌刻着两位老人的故事,并被命名为“修德路”。
动念头
一个86岁一个69岁
一次意外后一拍即合
6月28日早上,儋州那大镇侨南村委会蒟园村,太阳有些毒。86岁的吴昌汝戴一顶发黄的草帽,肩上扛着一把铲子。铲子头翘得老高,一下晃到左边,一下晃到右边。他提高了嗓门,冲着前面喊道:“阿满啊,你先过去,我马上就到。”
阿满是他的同伴江绍满,今年69岁,他刚从房间里拿出一把锄头两个小桶。
一胖一瘦,两个老人行走在雨后的村路。“这处坡路,我们整修了4次”、“这处洼地,我们用砖石回填了3次”……每处路段,吴昌汝、江绍满都会记得多次整修的情景。
这两个岁数加起来155岁的老人种了一辈子橡胶,至今还在地里忙活,聊起天来都是目光炯炯,精神健旺。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来修路的?
原来的小径很窄,最窄的地方只有半米宽,杂草丛生,而且都是泥土,一下雨就成沟壑,难以行走。在这条路被修起来之前,出村的路有一条村道,长达4公里,同样坑洼难行。另外还有另一条水利坝“捷径”,1公里左右,村民都喜欢抄这条近道。但水利坝狭窄,没有护栏,一旁便是湍急的水流,时有村民跌落水中发生意外。
六年前的一天,在家中乘凉的江绍满突然听到一个噩耗:村中又有人落水溺亡了。经打听,得知溺亡者是村里一位口碑不错的姓赖的人。吴昌汝很难过,“这么多年来,几乎每年蒟园村及附近一些村庄,都有大人或小孩在水利沟渠溺亡。”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决定:要给村里修补出一条安全的村道,方便村民出行。
不久,村民便看到白发苍苍的吴昌汝忙活起来。他肩上挂着担子,担些建筑杂物,在离水利坝不远的一条荒芜小径上修路。“出村的人有卖草的,有运稻谷的,还有上学的小孩。”吴昌汝觉得,修路的工作总得有人来做,年轻人没空做,那就老人来吧。
江绍满开农用车路过,看到吴昌汝在用刀砍路边的草,知道他修路,就说“一起做吧!我的农用车也跌入水利坝过呢。”江绍满说。
两个老人一拍即合,自此结了伴,把修村路当成了事业。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