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 油画《小港湾之二》
海南发出了永远的邀请
面对同样的一片大海,之所以碰撞出如此斑斓的火花,与参展画家各自不同的生长经历、生活环境和艺术认知均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王锐认为,生活环境的差异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一些北方画家极少接触海洋,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在写生的短时间内与这片海洋从陌生到熟悉,培养起一种情感、一种关系。”王锐告诉记者,西安美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崔国强就是第一次画海。这个长期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画家刚刚走到海边就仿佛燃起某种激情,面朝大海唱起了陕北民歌,那是因为他在远隔万里的海南找到了与故乡相似的广袤和辽阔。
在海边,没有海边写生经验的崔国强和许多北方画家一样,被太阳晒得近乎中暑、皮肤灼痛,可却激起了另一波高昂的兴致——原来海南的阳光也与别处不同,释放着火辣辣的热情!
“海南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加之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对画家而言很有吸引力。”已经退休多年的谢源璜是1987年来海南“闯海”的,在他看来,海南的每个海域、每艘渔船、每个渔民,都有值得追问的一个故事。在这几十年间,他以海洋乃至海南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为了不断获得新的灵感,他有时坐上渔船随渔民出海打渔,有时深入黎村苗寨与群众同吃同住。后来,干脆将小汽车换成越野车,想念哪里就开到哪里、画到哪里。
但是,为了让“距离产生美”,他曾在退休后移居异国十年之久,但在这漫长的旅居时光里,他渐渐失去了绘画的冲动,于是又果断放弃了美国绿卡回到海南。洒脱的他张口就说,“美国又干净又寂寞,没有归属感。但中国不一样,海南不一样,到处又乱又闹又快活!”
这次来海南写生的画家则普遍认为,海南被一道海峡划开了与内陆的距离,可也因此留下了中国渔民最原始的风貌。“他们制造出来的‘生活的痕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百姓的生存状态。”李生琦举例,那些被漆成红、黄、绿三色的渔船,虽然看起来有些俗气,但确是一个群体在某种生存状态下反映出的审美情趣,所以格外引人入胜。
“近两年,海南美术界已悄然改变了从前无组织、无规模、无计划的写生的局面,艺术交流氛围也日趋浓厚。”作为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王锐对各地画家发出热情邀约,希望他们来此深掘海洋之美、海南之魅,而他也相信,“每一次的写生只要能探讨一个主题,影响一位画家,海南的艺术氛围就会越来越浓厚。”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