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谱》一书中记载的海南岛缝合木船照片
1950年后:
造船厂一度超过30家
海南解放至海南建省,沿海造船业仍保持相当规模。
为适应水运业发展需要,海南一解放就实行了地、县、社并举,大、中、小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市、县、公社船舶修造业逐渐兴起。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建的三亚船厂、三联造船厂、海口渔船厂,都能修造100吨级以下的木质船。但后来三亚船厂因受经费限制,无法扩大生产,所以历年来仅限于木质型船舶的修修补补;海口渔船厂纳入国营后,60年代曾有过较大的发展,成为有数百名职工的木质船修造厂家,但厂址在海口长堤一带,因河面狭窄,航道日益淤浅,至70年代,生产能力渐退;设于白马井的海南造船厂,生产规模也较小。
197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本岛各水运公社、公司(站)兴办的船厂共30多家。
此外,沿港口也附设有船舶修造车间(工场),小修船舶为主,兼造木质小吨位船舶。这个时候的车间,配有金属切削机床、锻压机等。如海口港边上的车间,配了36.5至60吨、500吨级船排各一个,可担负维修160匹马力木质机船及钢质船,承担港口各种机械维修和对外轮临时的小修理;清澜港内有70吨船排一座,可同时供几艘小型船舶上排保养,并可造50吨木帆船;八所港有机修车间,可对船舶进行中修;新村港港内设有修理厂,可造100吨级以下的机帆船;港北港的造船车间,有150吨级滑道一座,可造木质船450吨,修船800吨;调楼港渔船厂,年可修船近400吨;铺前船厂,设有80吨木船排1座,年修船450吨,能造100吨级的机帆船。
到1973年,琼山县航运公司造船厂自己设计制造出了由钢筋水泥制成的水泥船,其特点是成本低,吃水浅,易维修和保养,一般可载重6-10吨,20世纪80年代末停止使用。
1978年,临高县建立东英造船厂,有造船工人128人,能造200吨级的大木船。至1982年,临高县共生产各种船舶184艘,总吨位7000多吨,其中机械动力55艘,总吨位1200吨;帆船129艘,总吨位6000吨。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家保护森林,限制采伐,因资金短缺、原材料涨价,船厂无法继续生产。从1980到1984年,海南国营、集体船舶修造企业,大多先后停止生产。有的转产制造一些木质农船、机帆渔船和船舶维修,或制造渔业机械、渔具和家具。
相关链接:
海南古今造船掠影 海口曾是广东十大造船中心美媒:中巴联合造军舰 扶植巴基斯坦造船工业日本可年造船1800万吨 大中型军舰世界第三俄国防部拟扩充黑海舰队军舰 增造船计划一季度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增长71.1%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