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政协主持编修的《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在众多关注的目光下与大家见面了。这套定位为科学性、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容的人文历史图书,以评传结合为编纂体例,融人物传记和历史评论为一体,对在海南历史上有重要贡献、重要影响和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系统梳理,对讲好海南故事、提升海南文化自信发挥了重要意义,成为塑造海南新文化形象的一张新名片。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记者日前采访了丛书的部分主创人员,听他们讲述丛书的编纂过程。
一部丛书就是一部历史。
李德裕、胡铨、唐胄、海瑞、张岳崧、宋耀如……当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在面前一字儿排开,与封面上一张张庄严的面孔相视那一刹那,我们仿佛听到一段深厚绵长的历史,娓娓叙说起来。
百册图书讲好海南故事
“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首先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名人。李德裕、胡铨、唐胄、海瑞等等,把这些名字串连起来,也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海南历史。”回想起一年前《丛书》编纂全面启动时的情景,《丛书》主编、省政协副主席陈成难掩内心的兴奋:“这套丛书是建省以来由省政协主持编纂的第一部大型综合出版读物,被列为了省委、省政府十大‘海南文化工程’建设重要内容和省重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4年7月,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挖掘海南历史文化资源,真实、生动地普及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知识,提升海南的知名度和文化感染力,省政协决定编纂这套丛书,计划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收录在海南历史上有重要贡献、重要影响和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名人,每人单独设立一册。
“目前,入选丛书第一辑的海南历史文化名人有26位,大体包括冼夫人、丘濬、唐胄、海瑞、张岳崧等海南古代先贤,李德裕、胡铨、苏轼等唐宋南贬名宦,潘存、宋耀如、冯白驹、张云逸等近现代海南名人等三部分。至今,第一辑中的前十册已经出版。”陈成说,“我们的目标是整套丛书力争出到100册,实现这套丛书对海南历史文化最深入、最系统的一次研究。”
熟悉海南历史的人知道,近年来,针对海南文化梳理的著作并不多,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为建省20年之际出版的《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二为前年出版的“天涯文化丛书”,前者第一次系统梳理了海南历史文化,后者则主要讲述三亚的过去和现在。“从编写内容、形式、成果来看,《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在海南历史上是一部填补空白的丛书,因为有关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但是把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修成一套系列的丛书还是第一次。”《丛书》执行副主编、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一平说。
“今年注定将是省政协成立以来,一年当中出版海南文史图书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除了丛书的面世,由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持编修的琼剧‘三亲’史料厚卷《琼剧亲历见闻录》也几乎同一时间出版。”《丛书》编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史贻云说。“讲好海南故事,弘扬海南精神,是两部著作共同的出发点。”
充分挖掘反复考证
丛书的编纂是一项浩繁艰巨的文化工程,面临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资料考证难、编纂时间紧等诸多难题。在以30多名中青年专家、学者为骨干的撰写队伍的奋力拼搏下,第一辑书稿终于在今年1月如期杀青,并顺利成书出版,其间有着太多的艰辛与不易。
“对像我这样进入海南文史研究领域不到五年的年轻人来说,能参与这部丛书的创作,是一种荣耀。同时,它也赋予我们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海林负责撰写张岳崧。他深有感触地说,编写丛书,要对历史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其全面准确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内容的严谨准确,谢海林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仅仅为了一个细节,他就要反复查阅核实。
“我将这本书题目定为‘海南科举第一人’,绝不是信口雌黄。”谢海林说,当时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第一人不是张岳崧,而是南宋的郑真辅。“为此,我就花了大量的时间查找了《宋登科记考》、《正德琼台志》等原始文献,可以断定,郑真辅是南宋年间被选为探花使,但并非指进士及第第三名,与明清科举严格意义上的第三名探花完全不相同。”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曾庆江因为曾经参与《海南历代贬官研究》写作,当时受到省政协邀请负责撰写海南“五公”。曾庆江直言,这一邀请曾让他犯难。“丛书的要求是每个传主单独成册,我虽然对‘五公’有研究,但人物在海南留下的资料太少,要完成每个人12万字的书稿,困难不小。”
“但是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工程,诱惑力太大了。”接到邀请后的第二天,曾庆江就答复省政协“这活我干了”。“我一直对‘五公’研究有兴趣,丛书对我而言就是情感投射的产物。接过任务后,一直琢磨如何推陈出新,例如撰写胡铨时就曾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才确定主题,不仅是把他定位为贬官,而且要写出这个身份之于海南历史文化的意义和分量。”
作为丛书的执行副主编,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闫广林的感觉是,丛书的审稿工作“太过认真”。“有一次我们将已经完稿的6本书稿提到编委会上集中会审,当时我个人已经觉得达标了,但最后还是只通过了三本书。”
编委会会审有时为了一个词,一个标题,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争得面红耳赤。“我们有规矩,既然做,就要对历史负责,有问题第一时间搞清楚,绝不允许过后再出错。”闫广林说。
“在撰写过程中,一些传主的相关资料较少,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其内容,许多作者不得不克服各种困难,多次进行走访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工作量很大。”闫广林说,“例如,写岑家梧的作者为了解他为什么自杀,千里迢迢找到岑家梧的后人,不知道被拒绝了多少次,但始终不肯放弃,最终感动了后人,完成这部创作,非常令人感动。”
海南不是“文化沙漠”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马良几乎是全文阅读完这套《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的,在他看来,这是海南各界人士企盼已久的一套丛书。
“现今一提起海南,仍有人持‘海南边缘论’、‘文化沙漠论’等等,导致作为海南人,尤其海南文化人的自卑感和贫弱感,这其实是没有什么历史依据的。值得叹惜的是,这样一种历史视野,不为海南各界人士所普遍拥有,他们中一部分人的目光所及通常是这座岛屿上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却较为忽视其丰厚的人文积淀。一定程度上,这与此前缺少《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这样既有学术性、科学性,又有普及性、可读性的著作有关。”马良说。
在他看来,《丛书》的出版对增强海南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能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事实证明,没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人文修养,要想完成高质量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几无可能。我们应该自信,海南的历史不仅不是‘边缘化’的,它其实是处在不断‘中原化’的过程中,与中国历史进程几乎是同步的,而其固有的黎族文化、海边渔民的海洋文化,下南洋带来的南洋、西洋、阿拉伯文化的混融等,在中国史意义上还有开创之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丛书》执行主编、省社科联主席赵康太也表示,《丛书》采用传记的方式,将以一百本的篇幅来全面展现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的广度、厚度和高度,是一张塑造海南新文化形象,提升海南文化自信的金名片。“通过《丛书》的出版,我们要明白,文化沙漠不是说海南没有文化,而是挖掘文化资源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丛书编纂过程中还挖掘出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资源,这些都为今后研究海南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闫广林说。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