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鹿回头山下那位和善的“外国医生”
来源: 中国日报 作者:许春媚 时间:2015-10-20 11:26:31 星期二

  

在延安,马海德获得了爱情。1940年3月3日和苏菲结婚,成立了幸福的小家庭。

1982年,马海德在海南三亚 黄一鸣 摄

1982年马海德在海南三亚 黄一鸣 摄

1982年马海德在海南三亚 黄一鸣 摄

1980年代,马海德和外国专家在三亚。 黄一鸣 摄  

  金秋十月,北国早已是秋风瑟瑟,微见凉意,而南国的三亚,仍然是艳阳高照,仿若盛夏。鹿回头山顶上,公园里游人络绎不绝,鹿回头山脚下,三亚鹿回头宾馆里住客来来往往,尽享着这南海之滨的椰风海韵。这是一片山水宝地,从1960年代起,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国际友人等就陆续来到这里休闲度假,沐浴着习习海风,谈笑风生,指点江山。30多年前,1980年代,我国著名的皮防专家马海德,也曾因身体健康原因来到这里度假休养,在三亚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足迹,让人见识到了这位在工作上很严谨的医生,也有其浪漫、时尚、和蔼、朴素的一面。

  大东海里的游泳“潮人”

  “马海德医生是一位很时尚的人。”这是记者对马海德的印象。

  1980年代,在陵水卫生防疫站负责卫生宣教工作的黄一鸣,听说马海德医生来到三亚休养的消息后,很是激动,“那是‘活着的白求恩’啊,海南是热带病、皮肤病的多发病区,马海德这位皮防专家为海南的防治工作曾经做了很多工作,我想采访他,便向领导提出了申请。”黄一鸣的申请被批准了,“我那时很年轻,背着个相机兴冲冲地就去了,马老一点架子都没有,人很和蔼,很好沟通。”黄一鸣的黑白照片里,马海德、艾黎、沙伯里成为常客,“他们几个人每天下午大约5点左右都会到大东海去游泳。虽然就生活在海边,但当时本地人除了孩子以外,大人根本没有到海里游泳休闲的概念,所以大东海完全没有今天人山人海的那种局面,空空荡荡的。”黄一鸣说,几个老外在这里游泳的画面引起了当地人的好奇,不少人在这个时间段还特意到海滩上围观,“马老的游泳装备很‘先进’,每次下海游泳他都是在脚上套一双蛙蹼才下水。这种装备我们当时根本没见过,觉得很新鲜,很时尚。”

  在三亚休养期间,只要条件允许,马海德很喜欢到处走走看看,进行一日游。1982年3月,马海德、艾黎、黄华到三亚鹿回头休养。3月28日,三人结伴到南滨农场的油棕园参观。薄壳油棕是一种非洲引进的油棕果,1970年代末在南滨农场试种后,因其产量高、易管理、含油量高,随后被大面积播种,声名鹊起,由此也成为海南南部的一道风景线,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王超和是当年陪同的工作人员之一,他曾在《琼踪莞迹》这本散文及新闻作品集中以简洁凝练的文字记叙了马海德一行在南滨农场的情形:“马老中等身材,穿一套深色衣服,脚穿我国北方布鞋,外衣敞开着,肚子上挂着两副眼镜,别有风趣。若不看脸,人们还不知道他是一位美国血统的中国人呢!那时马老已年过古稀,但他的眼睛闪着神气,脸上洋溢着微笑。面对新植的油棕,不时抚摸光亮的红棕色油棕果穗,还动手摘撷带刺的果穗,毫无疲劳之意。过一个小坎沟时,随行人员要搀扶他,可马老摆手谢绝,一个分步跨了过去,犹如当年在延安爬山涉水的劲头。”

  除了游泳和旅游外,马海德还喜欢自己动手干些体力活。黄一鸣还记得,当年入住椰庄招待所(即现今的鹿回头国宾馆)时,马海德还特别在自己居住的11号平顶房前种了一棵椰子树,“挖坑,松土,浇水,他都自己来。”

  “马”和“妹子”的红色异国恋

  在周边的人看来,马海德是个时尚、和蔼的外国大夫,而在马海德的夫人苏菲看来,他是“浪漫帅气”的“马”。“我们结婚后,我称呼他马,他称呼我妹子。”在撰写的关于丈夫马海德的文章中,苏菲甜蜜地回忆着。

  1939年,经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介绍,苏菲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因长途跋涉的劳累和水土不服,刚来到延安不久的苏菲患上了鼻炎,便找马海德求医。

  “第一次见到马大夫,他给您什么印象?” 曾有媒体记者在采访时这样问苏菲。“第一次见到他,他给我看病。我不觉得他是一个外国人。他长得很帅,穿军装,戴军帽,大裹腿;背着一个真皮医药包,是宋庆龄送给他的。”

  马海德对苏菲一见钟情,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们的异国恋情成为当时轰动延安的事件,而结婚后大胆、直接、浪漫的表达爱的方式,也让很多人感到“羡慕、嫉妒”。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的浪漫会被很多人不理解。拿散步这件小事来说,马海德曾疑惑“为什么中国人散步,男人走在前面,女人走在后面”。马海德,永远都会牵着苏菲的手一起走。不仅两个人会牵着手散步,马海德还会亲自骑着马去接苏菲,形成另一道独特的风景。苏菲回忆道,“在延安,从来都是首长的警卫员骑一匹马,另外后面牵一匹马去接首长的老婆。马海德就不能理解,认为中国人真奇怪,自己最亲爱的人应该自己去接嘛。他非得自己去,而且还不骑两匹马,我骑马也是很好的,可是他就不让我骑马,他就骑一匹马。把我一拽就上来了,抱在他怀里,一个手拉着,一个手抱着我。以后成了延安的一个风景线了,知道下午来接老婆的时候,很多同志都在门口等着,就为了看我们两个人共骑一匹马。”

  在延安,一个是美国医学博士,一个是投身革命的上海滩当红电影明星,他们爱情的大胆程度不输给现在的年轻人,从不掩饰自己对对方的爱意,毫不避讳的拥抱吻别,充满现代进步青年的勇敢,在延安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一段爱情传奇,也在后来的日子里谱写了一段厮守一生的旷世绝恋。

  不愿占便宜的“马顾问”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马海德的生活却十分简朴。苏菲回忆说,进城后,马海德的穿着很随便,“要想给他添一件衣服或买一双鞋真是太困难了,直到他去世前,他常穿的两双皮鞋底子都是破的,参加宴会常穿的几件衣服也都是美国家里的弟弟妹妹们强迫给他添置的。”马海德不但自己生活简朴,也十分注意为国家省钱。他经常出国访问,绝大部分的费用都是由外国提供的。1987年印度邀请马海德访问,接受“甘地国际麻风防治奖”。那时马海德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一个人单独出去很不适宜,但他仍坚持要只身前往,不要夫人陪他随行照料。“这无非是想为国家节约一点钱。直到组织上决定我必须随行前往时,他才同意。”苏菲说。

  在黄一鸣整理的马海德在三亚休养的照片中,记者也没有找到苏菲的身影,“据我了解,马海德医生来海南休养的那几次是国家外交部组织,这其中有两次经上级部门同意我可以随行拍照采访,但都没有见过他的夫人。”

  这样一位生活简朴的医生,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性病与麻风病防治研究上。到他逝世前一年,1987年,中国麻风病患者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十多万人减少到了七万人。而他提出的“中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如今也已实现了。

  “鲁迅先生说,‘俯首甘为孺子牛’,马就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他真的像头牛似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1988年10月3日,丈夫马海德走了,留下苏菲,一生想念着丈夫,延续着丈夫对麻风病人的贡献,完成了丈夫未完成的筹建一个专门奖励麻风病医护人员的基金会。

 

 

相关链接:

马海德医生:海南永远铭记
共产党员:马海德
马海德夫人:延续丈夫未竟的事业
(编辑:郭晋)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