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黄流:一个拥有历史和文学的小镇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非常平淡 时间:2015-10-20 16:26:10 星期二

  画家陈丹青说:六十年来我们接受了空前成功的愚民教育,就是不要让你知道过去,直到你对过去漠不关心。现在绝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没有历史感,没有现实感,对共和国不了解,更不了解民国。为什么?就是害怕历史提醒现实,因为今天的现实害怕历史,以致历史也害怕今天。

  在海南省乐东县的黄流镇,人们会感受到历史的流韵——

  黄流:一个文化的意象

  黄流不仅是地理上的自然分野,还是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意象。黄流有悠久的人文化历史,浓厚的商业发展环境。凭着对黄流的挚爱,去触摸民俗风情,刻录古镇年轮,感受历史厚重,彰显文化魅力。

  黄流,黄帝后裔的流栖之地。近1000年的黄流文化史,不管是笔墨浓淡,每一笔都同黄流这个族群有关。黎克让、邢梦璜、陈庄、陈德昌、张雋、邢定纶等等,这些自宋代至清代文化教育历史主线的重要节点上的灵魂人物,凭自身的学养和声望,在中国一个小镇接力般地筑起一座文化峰峦。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这些话对于某一地区的族群来说也是一样的。黄流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以及直接见现的文化,如学风、诗文、书法、民歌、花灯等等,都可以说是黄流的文化。从黄流走出的去的人,都受到了这些文化的恩泽。这看似虚无的文化之根,其实却和血缘一样,最牢固最绵久,最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编辑《流韵》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黄流这个族群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好像每一个人都能吟诗作对,每一个人都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这引起了很多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诞生于中原地区的中华文化,在一个僻远的海岛小镇黄流为什么能传承得很好。

  二十年前,海南诗社黄流分社成立,黄流以结社办刊的方式,历史性地增强当地的文化意识,促进当地的文化自觉,把原来散性的诗文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文化聚散高地。这不仅是一个乡镇文化社团成立,而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诞生。它形成一种我们常说的精神文明建设下文化模式——流韵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辐射作用,现在黄流镇周边的乡镇也结社办刊起来了,以一种文化的力量去构建着和谐。现在的流韵,它不仅是一本杂志,而是值得我们去研讨的一种文化现象或一种文化模式。如果我们不是孤陋寡闻的话,二十年前,在中国农村诞生的这种文化模式是少见的。我们不禁要赞叹邢福壮、邢诒河、黄盛兴等老先生的文化先见。邢代洪主编这样预言,如同丹麦的奥登塞小镇因安徒生的童话而闻名于世一样,中国的黄流小镇也因《流韵》而举世闻名。

  流韵走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以《千年流韵》之大集,集聚诗文、书法、绘画、民歌、花灯等为一体,见现地在海南推出一个文化名词——流韵文化。当然对于黄流来说,我们所做的努力是无法彰显一个千年黄流所具有的文化魅力!

  文化名镇黄流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一种和合儒雅的精神气质、一种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更重的是一种稳健审慎的生活态度、一种经世务实的价值观念。文化名镇黄流所折射出来的不仅是一个地方名词,更是一种文化意象。

  这种意象的别名将是流韵!

    薪火相传话黄流

  一

  公元1127年,一个壮年男子携家带眷来到这里,他就是第一个踏进黄流大地的汉人黎克让。一路向南,跨山越水,黄尘风沙,沉重的足迹进行着一次艰险的迁徙。此时已是傍晚时分,他正想着找个地方给全家栖宿。正放眸四顾,突然看到了恢宏的奇景:西边天空飘着一带翻滚的黄云,如同波涛汹涌的黄河。

  祖上迁自黄河流域的黎克让,仿佛得到神的暗谕:这是他全家今后的寄身之地。他欣喜回头对家眷说,这里从今往后就叫黄流吧,意谓黄帝后裔的流栖之地。据史书记载,黎姓出自周朝,为周文王所灭掉的黎国(在今山西城或山西长治西南),国君黎侯的后世子孙以原国名作为姓氏。公元998年,黎姓渡琼先祖黎君用来琼任文昌县教谕,后升琼州府教授。黎君用渡琼任职并进行文化拓荒的精神在他的子孙中得到很好的传承,他的子孙传到第五代的时候,已遍布岛北的许多地方。继续进行文化拓荒的任务又落在黎君用的第六代孙黎克让身上,性格坚韧的黎克让大大突破了上代族人文化拓荒的范围,选择了岛南僻壤之地。于是,便出现了黎克让踏进黄流大地的一幕。

  不久,黎克让的居屋在自力更生的叮当声中落成了。他站在屋庭中央,思绪万千,呼来长子,备好笔墨和红纸。黎克让挥笔写下了 “黄胄蕃滋辉北阙,流风远播振南疆。”明媚的阳光透过浓密的鸡啄树枝叶,柔和的落在挟持中原之气的对联上。

  伴随着黎氏的墨香,大批祖籍河北、陕西、广东和福建等地汉族移民,或逃避战乱,或来琼居官,或经商贸易,纷纷落籍黄流,琼州西南的沿海一角,浓浓地吸纳着北来的才情。于是,东西南北相融,豪放婉约交织,铸造着一种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文化禀赋。 

  二

  黎氏迁居黄流后的170年间,黄流没有设什么学馆,但迁居黄流的汉人素有崇尚儒教的传统,重视经史上承下教常羡为“家学渊源代绍书香”之誉。因此黄流清新的空气里一直零星地蕴涵着儒教的水珠,而让这水珠滴成涓流的就是邢姓迁居黄流初祖邢梦璜。

  公元1298年春,也就是距黎氏迁居黄流171年,万安城(辖今天的万宁、陵水等市县)阳光明媚,城门走出一位老先生和一位少年。老先生面容清癯、神情淡定,他手执书卷,轻撩衣袍,信步前行。他就是刚刚卸任万安知军的邢梦璜,是我光荣的祖先,陪同他的少年就是他最疼爱的第四子邢万胜(后任崖州宁远县丞)。邢梦璜是邢姓渡琼先祖南宋资政大夫邢肇周(渡琼后卜居文昌观霄)的第五代孙,其父邢宣仪是南宋文昌知县。公元1265年至公元1298年间,邢梦璜举文学并任崖州佥判后升万安知军,是当时万安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邢万胜不顾路途劳顿,仍诵读着父亲布置的诗词。邢梦璜满意地看着儿子,轻捋美髯轻吟:

  浮沉深浅自交加,枝向南横又北斜。

  老态枕流还漱石,孤情欹岸更笼沙。

  小溪月引参差路,曲涧波摇冷淡花。

  疏影含香低拂水,梦魂应不远故家。

  邢梦璜以《疏影横斜水深浅》为题吟作了这诗。儿子万胜摇着父亲手臂要求父亲再以《暗香浮动月黄昏》吟作一首。

  月上初更色未沉,香非百和见冰心。

  交情淡处何妨冷,臭味亲时渐觉深。

  气溢清芬如可挹,魂飞白夜总难寻。

  暗投自有相知意,独坐黄昏细细吟。

  父亲出口成诗,儿子万胜暗暗佩服。公元2002年12月,我赴泰国曼谷采访琼籍华人华侨生活状况,在一位姓邢的老华侨家中见到了明代海南邢氏子孙主修的《邢氏族谱》,在族谱中收录有邢梦璜的三首诗,其中两首就是《疏影横斜水深浅》和《暗香浮动月黄昏》。

  父子俩就这样在路上行行吟吟,半个月后,黄流迎来了第一位举人邢梦璜。邢梦璜的到来,是黄流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早在西汉初期汉武帝欣然采纳注重儒家教化传统的董仲舒的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但是“设庠序以化于邑”在宋朝之前是与海南没有一点关系的,唐朝杨炎笔下的海南还是“鬼门关”。就是到了宋代,也只有像琼山等这样的州府所在地才沾上办学的运气,而地处琼南的黄流更是一片荒野。

  为官33年的邢梦璜卸任后定居黄流,对黄流来说是幸运的。举人出身的邢梦璜凭自身的学养和声望,在炎荒的黄流燃起了耀眼的儒学火炬,开始了星火燎原的历史。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其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用理性、重道德修养的淳厚之风在华夏的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为华夏文明举起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大纛;儒家思想及其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文化传承,树立了炎黄子孙“有教无类”的教育典范,成为华夏立足天下的文化力量。这一点,举人出身的邢梦璜是非常清楚的。卸任后邢梦璜成了黄流的儒学传道者。河间堂中,讲学授徒;酸豆树下,劝农说礼。黄流自邢梦璜入籍开教之后,历代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举人和贡生将近60人。梦璜之风,山高水远。

  邢梦璜定居黄流26年,26载的春风化雨,“习孔孟,儒风流衍;挥翰墨,诗书流韵”的文风在黄流悄然蔚起,难怪当代黄流文化人邢福壮先生曾叹曰:黄流自古流流韵。邢梦璜的为政、为学、为事,备受明朝文渊阁大学士丘浚赞称:“其显而贤者耳所传者,则有宋知军梦璜,以文学政事著声前代。”

  邢梦璜生前留下的《磨崖碑记》(现存部分)和《至元癸巳平黎碑记》二文,是迄今为止记录海南元朝初期二次“平黎事件”中最原始的文字资料。此二碑记对缺乏文献记载的宋、元朝代混乱交替时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补充,凸现它的史学及学术价值,同时也让我们回顾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民族压迫,越发感受到今天民族大团结的温暖和可贵! 

  《磨崖碑记》记载了咸淳三年(1267年),陈明甫、陈公发等人聚众造反,自号“三巴大王”,占据临川里(今三亚市区月川桥一带)等地,掳掠村落,代收粮税之事;咸淳十年(1274年),朝廷派大军大举镇压,陈明甫一度败走黄流,然后逃亡占城和交趾,最终还是被俘,饱受酷刑之后身亡。

  《至元癸巳平黎碑记》写的是元朝忽必烈接受下臣的建议,为稳定海南岛中部地区的统治,主动发兵出征黎族民众的史实。元兵打完仗后,还在五指山、尖峰岭等地勒石纪念,今天的尖峰岭山脚下,还有一处刻有“大元军马下营”的摩崖石刻,可谓历史的见证。“黄流”一词见于最早的官方文章便是邢梦璜的《磨崖碑记》。

  据史料记载,南迁黄流的邢梦璜居住地属今天的黄流镇黄西村。现在的黄西村是海南有名的“教授村”,邢梦璜的后裔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教授、北京大学邢峰教授、中山大学邢诒刚教授等均出自该村。《光明日报》驻海南记者站长魏月蘅女士曾专程前来黄西村进行采访,并在该报发表了题为《文化飘香教授村》新闻报道。

  公元1324年80多岁的邢梦璜病逝,葬黄流镇黄西村水井山。邢梦璜墓是《崖州志》中所记载的十六座古墓之一。如今,大凡到黄流的人总渴望寻觅到一片历史的远影,总想熏染到一丝邢梦璜的遗韵流风。

  三

  邢梦璜逝世47年,也就是公元1371年,平素慕名黄流儒风的崖州学正陈庄卸任后携眷落籍黄流,这是黄流的又一次幸运。陈庄原籍福建莆田,是崖州的第二任学正。陈庄继承了邢梦璜遗风,创办了黄流义学。在这位当过崖州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的老人眼中,天底下没有任何一种事业比教育更重要、更光辉,因此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地处琼州西南的人文绿洲黄流,时刻打听从那里传出来的各种消息,最后决定将黄流作为他晚年事业的新的起点。黄流当然也成为他的终宿之地。于是,黄流文风骎骎日上,一时书声朗朗而起。

  古代黄流,因不是政府衙门的所在地,这注定了黄流的文化教育必须要走以民间力量推动的道路。加上黄流人特有的坚忍性格、顽强毅力、进取欲念与开拓精神以及耕读传家的传统,决定了黄流长期以来存在着文化教育抱负。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官方力量的支持,所以古代黄流文化教育的历程是艰辛的。无论邢梦璜还是陈庄,他们必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养,来完成黄流民间文化教育发展的使命。这样的路途洒满了他们的汗水和带着血痕的深深的足印。也正是这样,邢梦璜、陈庄和后来热心黄流文化教育的士子成为黄流的跨时代的精神楷模。

  最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黄流在艰难的岁月中,仍不乏出饱学之材,仍将诗词和民歌吟唱得清丽绝俗,仍将花灯娇植成中华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这些全完归功于黄流民间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元1992年起,完全通过民间力量创办的黄流镇诗文社社刊《流韵》,如今已成为国内罕见的水准较高的乡镇级文化刊物,不能不说是古代黄流以民间力量推动文化发展的精神传承。

  话还是回到陈庄吧。黄流当代青年诗人黄泽超有诗云: 

  黄流义学/又创私教之风/之呼者也开始充斥在渴求的眼睛里/颓垣的矮墙下/朗朗书声/经久未绝……

  相信大家读到这里的时候,将同诗人再次返回到由陈庄老人带读的朗朗书声里。为了黄流的文化教育,为了黄流的学子,陈庄是何其伟大。以义学为炉,以教化为功,为黄流的文化教育筚路蓝缕。这是一种文化良知,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这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思想使然。公元2009年12月,在黄流著名书法家林尔谦先生的陪同下,我踏访黄流义学旧址,与高洁的学魂默然对晤,恍惚间见到陈庄飘逸的身影。

  黄流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不但书声不辍而声名日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流迎来当代文化教育的春天。上世纪60年代初,黄流中学的高考升学率仅次于海南首牌重点中学海南中学。还有其创建于公元1989年的朝华文学社,曾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名列中南六省重点中学文学社团之一,在中学校园文学转入低潮的今日,竟一枝独秀艳映琼南大地。公元1991年,黄流中学以不俗的成绩被国家教委评为中国名牌中学。

  历史的烟云舒展着温馨的画卷,批批优秀的黄流学子从“扁豆鲑”的苦乐岁月中走来,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著名学者孙劲草、著名航天专家陈河梧、著名雕塑家林毓豪、著名作家张跃虎、著名国学家邢福壮、著名金融专家黄虎、著名诗人李孟伦、世界体操冠军胡富芬等等,他们以黄流人世代传承的“扁担精神”,在社会各个领域挑起了重担,挑出了中坚。还有现在的国内外黄流籍优秀文化人,以《流韵》文化杂志为主阵地,正在黄流大地上掀起一场“流韵文化运动”,砥砺激发,交相辉映,努力提升黄流的文化精神品质,实现黄流作为一个中国乡镇的和谐与文明。

  黄流,世人仰慕的文化高地。瞻前顾后,令人不得不佩服陈庄的文化视野和历史远见。

  公元1474年,响彻了106年书声的黄流义学易名为黄流萃英社学,成为当时崖州十六所社学之一。黄流义学完成了它的文化历史使命,创办一个世纪之久的义学人才辈出,文人诗赋清流汩出。黄流上空文星璀璨,照亮了从朴野到文明的文化历程。接着,黄流文化教育的淙淙流水,又由萃英社学叮咚地流了下去…… 

  四

  说及萃英社学不得不谈乾隆年间的陈德昌拔贡。陈德昌出生于黄流一个贫寒农家,自小聪明,勤奋苦读,才智超人,当时萃英社学设在旧庙里,是陈德昌长年读书的地方。有一年元宵节,陈德昌在社学里勤读诗书,直到中午还没回家吃饭,他母亲便从家里把年糕、白糖送到社学里去催促他吃。由于他读书过于痴迷,把年糕沾上香灰当白糖吃了下去,被站在门边的母亲看见喝声阻止。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777年陈德昌中拔贡,当武英殿校录,参与校录《四库全书》。

  《流韵》文化杂志有写关于陈德昌的文章,开头一段为: 

  公元1783年秋天,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乾隆王朝迎来了一次隆重的庆典,紫禁城的保和殿内氛围热烈,喜气洋洋,重檐歇山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中显得金碧辉煌,威震海内外的乾隆皇帝正坐在雕镂金漆宝座上翻阅着历经10年编纂完成的《四库全书》,并向《四库全书》的编纂人员表示祝福。在些编纂人员中有一个肤色微黑,精神饱满的拔贡,他叫陈德昌,黄流人。

  我之所以整段摘录下来,是因为这段文字不仅让大家读得愉悦,还能深深感受到黄流人弓弦在字里行间的自信:一个从地处南陲、封建王朝曾目之极境异域的黄流走出的陈德昌竟然同乾隆皇帝和综览全部典籍的《四库全书》联系在一起。

  夜寂更深,月华如水,燕京帝城,悄然入睡。为校录《四库全书》繁忙了一天的陈德昌应该歇息一下了。但此时的陈德昌无法入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低吟穿越时空依稀传来。京城的喧闹静谧下来了,浓浓的乡愁又上来了。萃英社学烛光还在亮着吧,学子还在夜读吧。萃英社学,陈昌德心中的圣园,一个让他成为饱学之士的圣园。陈德昌曾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目睹了各地的文化教育状况,深感萃英社学简陋得不再简陋了,黄流的求学士子太难了。“为了黄流,为了黄流学子,我要在京城发起集资扩建萃英社学,作育人才”,陈德昌握紧了拳头。陈德昌以文明薪火传衍不息、文化精神绵衍无尽为目标,视之为黄流的福祉。难得的一位拔贡,难得的一份情怀。

  又是一个祥和的黄昏,北来的脚夫向在社学中等候多时的社学负责人递上那个浅绿色的包袱,社学负责人小心翼翼地将包袱打开——银子,又是京城寄回的捐银。哐哐哐,清脆的银子碰撞声奏响着黄流文化教育的魂曲。据史料记载,扩建后的萃英社学是一所三进室,两旁有横廊,四周有围墙的比较完整的学校。后来还开辟习武教场,使朗朗书声中多了一份习武呐喊的阳刚。公元1800年和公元1807年,萃英社学学子陈国馨、陈国昌兄弟先后中了武举。

  陈德昌又继邢梦璜和陈庄之后,艰辛地实现了黄流文化教育的历史性接力,成就了黄流文化教育史上功贯今古的事业。

  按陈德昌的提议,这些捐银还得用来建造一个书塔。书塔就建在萃英社学门口的教场岸上,主要供黄流学子烧化旧书废纸使其不让随地掉弃,以示崇儒。我在邢福壮先生主编的《黄流村志》读到这段记载的时候颇为感动。

  古代黄流教育除了有义学、社学等学校,还有黄流乡绅办的私塾、学官祠和学堂。公元1776年,黄流孙氏乡绅在黄流孙氏汝杰公祠创办了学官祠;公元1909年又有乡绅在黄流文昌庙创办文昌学堂。

  河间堂、黄流义学、萃英社学、私塾、孙氏学官祠、文昌学堂汩串成一条溪流,坚韧地淌过沙滩,穿过山地,执着地寻追充满希望的蔚蓝大海。

  中国历史进入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末年。张雋举人和邢定纶拔贡两位才子成为当时的黄流的文化代表。公元1900年5月,曾在萃英社学读过书的黄流籍张雋举人和邢定纶拔贡主修《崖州志》,志有疆土沿革、气候潮汐、风土人物、典制艺文等,纂集颇详,颇有史料价值。公元1962年郭沫若先生重游崖县,寓鹿回头椰庄,始得阅此书,赞称:“在地方志志书中尚属佳制。”从艰难中走出的黄流学人主修《崖州志》,震动了整个崖州文化界。

  黄流,终于跻身琼州文化教育重镇的队列。

  抚今追昔,我们领略了自宋至清黄流文化教育历史主线的重要节点上的灵魂人物,触摸到黄流历尽艰辛而成为海南文化教育重镇之一的脉络。黄流先哲尊儒重学、兼收并蓄、博艺开能,黄流前贤敷扬文教、耕读传家、造福桑梓,千秋万代的不懈努力为现在的黄流成为文化名镇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石。走近他们,你将感受到一种如天风海涛又如润物细雨般的力量在精神的世界里回旋,向生命的深处锲入,这力量是黄流灵魂的象征,它是一代代黄流人在岁月的风雨中甘愿有所担当的凭恃。

  五

  今晨,我查阅《黄流村志》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新石器时代,黄流已有人类活动。公元1957年,广东省文物普查队在黄流海边原烟墩遗址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珠,圆形中穿孔,Ⅲ式沟石形陶网坠等,属灰砂粗陶系,红色造型。

  黄流,这是一个何等壮阔的文明磁场!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晃动的身影;文明的火种,早就在蓝色的海风里宣布受孕。

  我不由自主地从书房的椅子上站了起来,向南眺望,但无法眸及黄流。

 

 

相关链接:

乐东黄流新民村:龙窑之火三百年不灭
乐东黄流上千考生高考需赶60公里路 问题一年仍未解决
海南乐东黄流镇干部何业龙被立案调查 刘文奇接受调查
乐东黄流镇党委委员擅自离岗 被通报批评并免职
(编辑:郭晋)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