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儋州文人逸事
来源: 儋州市政务网 作者:易洁 时间:2015-11-09 10:44:16 星期一

  海南省儋州市历史悠久,建郡于西汉元丰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史籍记载,东汉期间,经陆凯太守上奏表,儋州的出头人物渠帅进京师洛阳朝拜光武帝刘秀。时人推为渠帅,必是地方首人,是否文人,无法认定。唐贞观年间,太子校书、晋王府参军王义方贬为吉安丞时,曾在儋州管辖的吉安县办学,这是海南第一间学校,他教的学生主要是儋州学生,但谁成材为秀才儒林,史书没有记载。宋宣和年间,儋州头人陈大功能够招抚符元亨等二十余峒黎入贡,并补元亨承信郎官职,可见本事之大,威信之高,但是否文人也无法确认。儋州的文人,北宋年间苏东坡居儋设馆讲学后才有记载。本文记载的儋州文人逸事,就从北宋年间开始,共选百名入章。

黎子云献地办学

  黎子云的祖上是五季之末(梁唐晋汉周期间)从福建莆田渡海迁儋,居住州城附近。《儋州志》在“名贤”中称他“贫而好学”,“世居城东二里许”,“所居林木水竹,清幽潇洒”。《府志》把他列为隐逸,《旧志》列为乡贤,可见是志书记载的儋州第一名文人。

  宋绍圣年间,苏东坡贬儋时,经常和黎子云来往谈诗论对,对他十分敬重,有诗传世:“寂寞两黎生,食菜真目瞿儒。”东坡父子被逐出官舍陋屋后,黎子云慷慨让出环境僻静清幽的城东旧宅涧给东坡建屋办学,东坡取《汉书·杨雄传》“载酒问字”之典故,命名为“载酒堂”,后来扩建为东坡书院,芳名千古。

  黎子云一生不为官,劝乡人子弟以孝悌忠信。一次,他陪东坡公郊游到德义岭一带,苏公见到一块坡地前风景秀丽,嘱子云移此地居住。苏公北归后,子云举家移此地居住,取名乾山村,繁荣昌盛至今。

符林风流入苏诗

  苏东坡居儋期间,一日被酒独行到黎子云家,“见符林秀才言换扇事。”便写下这样一首诗:“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须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梭为古代人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投梭”出自《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东邻女美丽漂亮,不象春梦婆爱好和苏东坡搭讪对歌,符林挑逗被拒而传成美谈。

  符林是州城人,为人虽安贫守静,却喜欢美色,东坡称之为老符秀才,《府志》、《州旧志》把他列为“隐逸”、“儒林”记载,可见是名文人。有一次,东坡过访,有诗序云:“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已日上冢。手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关。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诗曰:“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管宁投老终归去,迁式当年本不来。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符确智对苏东坡

  符确,史书记载他系高麻都人,即今儋州市三都镇德义村委会氵南源村人,他从小“沈静好学,博通经史”。苏轼居儋办学时,从师苏公在载酒堂读书。

  当时,苏东坡在儋州收徒28名,姜唐佐、符确、王霄几人颇受苏公喜欢。有一天,学堂放假,学子回家的回家,春游的春游,独有符确留在学堂里背诵诗书。中午时分,苏东坡和黎子云正在学堂前的莲塘垂钓,忽然一对雏燕飞过来分别晒在两人钓杆上。这时,符确从学堂走出来,东坡高声吟一只对联:“春暖燕知归”。符确听到后知道先生有意考自己,立即高声应吟:“道明人觉晓。”东坡和子云听后哈哈大笑,都认为符确是可造之才,殿试有望。

  资质敏捷的符确被苏东坡猜中了,大观二年即1108年,东坡北归的第8年,考中镇州解元,次年中进士,成为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虽然海南东部地区有些御用文人著书立说,硬说姜唐佐是海南第一位进士。其实,姜只考中举人,根本不考中进士,这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故明代琼山进士唐胄有诗云:“琼之有士始于儋,”“琼之科甲启于儋。”

  符确中进后,官至承仪郎,知韶化二州。还回家乡氵南源村建孔庙,敬奉“大成至圣先师。”并按家家户户相同的面积规划全村地基,一直保留至今,这不能不是一个奇迹。晚年辞官回琼,去到当时文化还比较落后的东方墩头湾畔的四更镇,用辞官所得俸银购置8亩盐田出租,创办学堂传播文化,开始称“六贤坊,”后改“兴贤堂”。他住在氵南源的裔孙符风纪中举后,曾发动族人集资修建“兴贤堂。”另一裔孙符仁攀题的门联是:“祖自闽省来善抚黎开进士教育十三州县厥功最伟;祠在昌化立县琅琊赤坎发迹千余户口流泽孔长。”横批为“光前垂后”。

王霄举明经进士

  明经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主要考试经义。由于明经与进士科并列,清代前,人们把考取明经的秀才称作明经进士,而且载入史册,清代后用作贡生的别称。宋代儋州王霄,就是明经进士。

  王霄,光村镇顿积村人,字霞奉,曾从师苏东坡,此年估计41岁。学习非常勤奋,以孝悌忠信著称。到了七十多岁才进京应贡试,专考经义,所以称作明经进士。史书说他“居辟雍三年。建炎初,归乡潜德,不仕。”妻子吴氏被封孺人。

  东坡离开儋州整整五十年后,副相参政李光贬居儋州,以宿学称之,经常来往谈诗论对。郡守以闻,授予初品官。王霄年至九十六岁辞世,《萧志》把他记入府州乡贤。《州旧志》把他名字列在符确前面,而《府志》把他名列在符确后面。可见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两人齐名。

百岁王肱精易学

  王肱,字君辅,家居州城东门,活到一百零三岁,犹童颜,时人呼百岁王六翁。

  王肱精读《易经》,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犹占星多验。东坡居儋时,闻其大名,特往拜访,不遇。苏公在其壁上书曰:“轼来奉谒,往庄未还”。枢密折彦质谪儋居住时,和他交往甚厚。有一日,他沐浴整冠占星后,对折彦质贺曰:“夜来观星象,公当还内。”不久,折获赦移郴州。可见灵验。

许珏父子佳话多

  许珏本是福建泉州人,精通《易》书,携子许康民久寓儋,论灾情相当灵验。东坡谪儋时他已九十多岁,苏公经常和他谈论《易经》,称之为“泉上许生”,还有赋赠之。东坡北归,赠许珏茶盂曰:“无以为清风明月之赠,茶盂聊见意耳。”绍兴六年,赵蒿为相时,屡荐抚州人折彦质佥书枢密院,后奸相秦桧以折为蒿所引,把折贬谪儋州。折礼贤下士,尊重地方秀才,许家把东坡赠茶盂转赠折。折相当高兴,有诗谢许云:“东坡遗物来归我,两手摩挲思不穷,举取吾家何堵物,愧无青玉案酬公。”

  许珏之子许康民,字廷惠,从父游居儋,相当有学问,经常与苏东坡来往论学。东坡父子多得其资助,建载酒堂时,他出资颇多,功劳不亚于黎子云。有一次,和苏公郊游顺着北门江老河道来到灵春村处,苏公认为是块好地方,许康民就在大江桥建“湛然庵”以居,后来改为零春村,人们习惯把“零”写为“灵”,只好叫灵春村。灵春挖水井时,曾流传一首有名的“贺井歌”“水是出从山昆仑,追根觅路到灵春。万年石砌千年井,留养灵春百岁人。”

  如今,灵春的许氏祠堂里,仍供奉着许康民的牌位。

赵荆中进任判官

  赵荆,字道授,出生儋州名门。至圣年间,宰相丁谓谪琼,路过儋州,进他家作客。丁乃北宋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累官至工、刑、兵三部尚书、宰相,封晋国公。被贬后,感慨人生,专门从事浮屠因果之说的研究。因此,在赵荆家,为赵家择葬地,云日后必有登桂籍者。

  传说,赵荆出生时,其父梦见一道人以手筒书“荆”字授之,因而取乳名为“荆”,字“道授”,意为道人所授。荆从小聪敏勤学,过目不忘,处处以能者为榜样。符确中进后,对他影响很大,提出“不如符公不为人”之誓言。

  绍兴年间,赵荆参加会试,时乡人赠诗云:“黎婺山头碧玉簪,古来人物盛东南;春蚕食叶人千百,秋鹗凌云士十三。去日黄花董袖馥,归时绿柳映袍蓝;锦衣他日人争看,始信诗人不妄谈。”因当时琼贡院设科取士定额为十三名,而赵荆参加该科会试登了进士第。

  到淳熙年间,赵荆官至朝奉郎、正六品官。后派任钦州(今广西钦州市)、高州(今广东高州市)判官,以廉洁干练著名,祀入乡贤之列。

陈适诚心待李光

  陈适是陈中孚长子,陈庚为陈中孚次子。陈中孚本是万州人,宋时曾任昌化军知军,其次子陈庚随父居住儋州,十二岁时以万安户籍应试,中省解元,以举文学知万安县,后升昌化知军,在州城北里许建家居位,此间生下陈适,可见陈适是在儋州出生。陈适被儋州人乡荐临高慰,后升昌化知军,在城北构建坚白堂、涌月亭、秀香亭。由于陈适和父亲都有政声,时儋州的贤宦以“父子继美”称之。两人去世后都葬在儋州,儋州的陈族就有“继美堂”。从历史记载,及当时民众、官府均认定陈适是儋州人。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离开儋州整整五十年后,南宋的吏部尚书、参政知事(副相)、爱国将领李光贬居儋州。李光历有政声,因与胡金全友好,坚持抗金,秦桧怒之而遭陷。先贬广西藤州三年,再贬琼州住金粟庵五年后复贬儋州。李光贬儋时已是七十五岁的古稀老人,儿子李孟博在琼州刚病逝,总觉孤独寂寞,总是“尽日抄书”,或“闲步小桥东”。

  李光来到儋州时,正值陈适任知军。陈适是位在当地有名的文人,政声很好。他在城北临江边的“坚白堂”,取“磨而不临,湿而不缁”之义。李光一到,他把李光安置在“坚白堂”,常邀请儋州的王霄、杜介之、许康民陪李光喝酒,谈诗论对。李光爱好书法,见到儋州人那么豪放,昔日的孤独之感一扫而光,天天为求字的儋州人挥毫,相当精神,大家建议把“坚白堂”改为“无倦斋”,请他重题名。不久,陈适又在家园北构建两间茅房供李光居住和办学用。李光取醉翁记“野茅发而幽香,花木秀而聚阴。”取名“秀香堂”。据史书记载,李光象当年苏东坡一样,在儋州办学堂,培养了一批学生,每月都有二三次同儋州秀才、学生饮酒作乐,对儋州的影响很大。

  李光在儋州居住六年多。他的字流利畅洒,雄健有力。当时儋州郡城的亭台、楼阁、铺号多为他题光,还流传记叙、赞颂儋州风土人情、风物诗二十多首,这不能不归功于陈适的热情好客,尊重大文人。本人曾建议,能够把中和粮所划拨给东坡书院,在那里增建“李光纪念堂”、“符确纪念堂”,将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大事。

谢有奎献船护疆

  谢有奎,宋末元初人。自小饱读诗书,熟练兵法。因元初取消科举考试,没有举人进士可考,但他是地方最有名望的文人,史书称他为儋州地方上层首领。

  从族谱上查考,谢有奎乃晋代名相谢安的后裔。谢安的十九世孙谢麟迁福建蒲田。五季之末,谢麟裔孙谢对以盐官身份迁儋。当时的盐官身份迁儋有四人,因而立了盐田、盐场、场丁、盐灶(在光村)四盐村。谢对住盐场村,传有祠堂联:“盐车岂厄中途,万里益坚骑骥志;场屋终登高第,九霄大振凤麟才。”当时制盐很赚钱,按照“谢氏族训”:遵宗敬祖知根源,敬老尊贤育人才,孝敬堂上明礼义,夫妇互敬礼如宾,爱国爱家爱兄弟,团结乡里和睦邻,教子教孙知廉耻,培养子孙创业成,爱护螟蛉桃李继,发扬光大攀登名。”谢族很多子弟拜师求学,谢有奎就是其中之一。

  宋末时,谢对公后人南晋公有五子:有龙、有兴、有奎、有通、有开。有龙留守在北岸的盐场,有兴迁新州再立盐场村,有奎迁何村(今称学村)办船队,有通无后,有开迁临高。有奎在学村,经常以苏东坡为谢氏族谱作序“览辈将相公侯,文人学士,奕世翩候,难更什数。……在国则彪炳汗青,在家则照耀谱乘。”自勉和鞭策子弟。到朝代变更时,他有私家大木船120艘,家兵1200多名,成为地方上层社会的首领。

  元朝刚建立,决定对海南实行残暴的武力镇压。辛卯夏,由安抚使陈仲达统领,遣蒙古军二百,汉军六千,顺化新归附军五千征海南;继令副元帅王信伯率广西军一万四千协征。一岛四州,三州皆平,剿灭19峒,余626峒归降。当时谢有奎利用私家军治儋,不参与元兵作战,元兵也不犯儋境。上报朝廷,朝廷封有奎为南宁总管,统辖宜伦(儋州)、昌化、感恩三县。开始有奎负因不服,朝廷派定远大将军朱国宝奉诏到儋向有奎开示信义,讲明局势。有奎感悟,不仅以其部属归附朝廷,还招降南宁军的30峒首和三千户。

  谢有奎接任南宁总管后,请立“黎兵万户府”,并任用一批峒首为百户、千户、万户,到处兴办学校。由于朝廷变更,常有倭寇扰侵沿海军民,他把私家船120艘献给国家组建水师,打起“保疆安民”旗号,多次歼灭扰儋的倭寇,朝廷又“授以沿海军民总管,佩金符”,成为水师名将。至正七年,朝廷下令征交趾(今越南北部),他率万余水军,分六队从儋营出发,又聘用一批熟悉交趾情况的回民作向导,很快平定了交趾,凯旋而归。因病卒于船上,葬在峨蔓岭守望祖国的海疆。随他征战的水军部分迁往田头,部分住高根、乾头,学村只留祖基址,树木郁郁葱葱。

薛远尚书留牌坊

  在三都镇积勇村的“吴氏宗祠”前,立有一座高高大大的“尚书坊”,为表树薛远进士而建,现存的牌坊系清咸丰年间重建,为吴应星拔贡所书。保持完好,相当有气派。薛远乃儋州古今任官职最高之文人,也是唯一留有牌坊存世的儋州文人。

  薛远的祖籍为安徽无为州人。祖父薛祥于元末从巢湖的俞通海举义而归附朱元璋,洪武年间官至工部尚书,为左丞相胡惟庸所恶而获罪,株连薛能四子而充军海南卫。当时海南卫驻军配5600人,薛能被编置前千户所驻儋州的积勇都。史书记载薛远于明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出生,在儋州宜伦义学读书,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21岁时从儋州宜伦学中试,可见其父已落籍儋州,薛远应视为儋州人。

  据《儋州志》的“名贤篇”记载,远幼年聪慧,敏而好学,正统八年即公元1442年28岁时中进士,并授官户部主事。由于他学识渊博,礼乐仪典,兵制刑法,职官政令,天文律历相当精通,升户部郎中、户部右侍郎、工部侍郎。天顺五年即公元1461年7月,黄河洪水冲决开封府城,灾情严重,死者无数。英宗皇帝颁诏命薛远主持治理。他亲自领军民堵塞决口,抢修民居公廨,疏导引流,请免田税,抚恤灾民,甚得民心,升兵部尚书,赐玉带,参预军机。后获罪西厂太监汪真,免职为民。弘治五年即公元1492年78岁时复官职为荣禄大夫,82岁又赠太子保,当太子老师,著《编正信都芳乐义》传世。

  不仅儋人在积勇村为他立“尚书坊”,在府城,有司曾为之祖孙二人建“祖孙尚书坊”。

曾开儋耳硕士

  曾开是中和水井村人,字公实,号泰阶,明代人。癸酉年以弱冠赴省秋闱考中经元,即举人第三名。

  其父曾廷策,明代有名的贡生,“弱冠游泮,负笈从师,发邱文公藏书,肆力于学。名人奇士,虚友逊之。”

  史书记载,曾开“生而颖异,过目成诵”。为文授笔立即,尤工诗,处人以和,临事能决。因编修韩芑目而被授以“儋耳硕士”。《州旧志》列为儒林,《府志》列为名贤。

  曾开中举后,仗笔漫游祖国大江南北,写下大量诗文,仍留存271首,尤以《咏儋八景》语言工丽,用典自然,想像奇特,是明代琼州文坛豪杰之一。

  曾开儿子曾与,“博学能文,工诗对,善楷书,以录科第二,籍州庠廪”。孙子曾省吾也是恩贡。授室时其父曾与书联“二南汝学孔庭训,三省吾家曾氏传”。名噪一时,留传海外。

曾闳著《牧园小说》

  曾闳和曾开是堂兄堂弟,也是中和水井村人,号元深。乃岁贡曾廷第三子。

  史书记载,曾闳“眼如点漆,少年聪颖,善诗善对”。是地方上出了名的神童。

  明隆庆丁卯年,广西郁林的史万林由四会教谕擢升儋州牧,他“为官慈患,爱惜人才”,儋人尊称为史太傅。上任后,听说水井村有名五岁神童“生而异端,过目成诵”,特前往查访。在水井岭,见一群童子放牧玩耍,出对“牛啃草”试之,内有一奇特的小孩以“猪嚼荛”应对。史太傅叫他带路回家见父母。途中见红骨鸟鸟穿走竹丛,出对“骨鸟走珠磨地”,正巧有乌鸦飞过叫喊。曾闳对“鸦飞墨点天”。

  进家,廷第叫儿子换衣拜见太傅大人,曾闳穿新衣出来,太傅又出一对:“曾童子,袖藏春色;”曾速对:“史太傅,目察秋毫。”太傅大惊,又出一对:“曾童子,中间加四点,遂成鲁国贤人;”“曾答:史太傅,头上添一画,定为吏部天官。”

  癸酉年间,曾闳同堂兄曾开赴省试,考官方岳孙见他俩文章气高志远,立意新奇,比为海外两明珠。可惜,榜出开中第三名经元,闳竟明珠暗投,没有考中,方公深惜之,有“此子气高命奇”之叹。回家后,多购书画古器,谢绝宾朋,构半楹于家后园,号为“牧园散人”,著《牧园小说》以示逃名之意。甲申年国变,遂挈母妻逃入黎峒隐居,作诗自叹:“长生宜忍西山饿,匿踪犹嫌北海清。”被《州旧志》列为隐逸,家谱载列乡贤。

梁成与天堂书屋

  梁成,中和镇天堂村人,字克恭、克功,一生效力于地方的安定、团结,深得地方官的敬重和群众的拥戴。

  史书记载,梁成“谨厚寡默,通经传百家子史,工诗能文。”是明代成化年间儋州有名的读书人。

  梁成平时居住穿不好华饰,恬静淡泊,接人待物,礼貌谦虚,尊贤爱友;与子弟相处,循规蹈矩,出其门者,长幼尊卑循循。他平生热衷于两件事,一是办社学,传播知识,他的弟子多有成就者。二是教化地方和睦相处,不争端不斗殴械斗。凡地方上村与村之间发生纠纷矛盾,他必然亲临调解。经常用家里钱请矛盾的双方头人到州城喝“和解酒”。据说,当时地方上的很多矛盾都靠他去化解。他经常给人们讲解《论语》,讲孔孟之道,劝人行仁积善。

  当时是江西南昌人罗杰守儋州,此人为官廉正公勤,在兴学校,振土风,黜淫词,正风俗,疏水利,驯生黎,建桥梁修茸公廨等方面相当有建树。有感于梁成的德行,以官府名义,在梁成家乡天堂村建“天堂书屋”以作对梁成的奖励。当时儋州千户张钥,砀山人,也是一位爱贤礼士,抚惜军民的武将。为建“天堂书屋”,亲自从武库拨出银元支持,还从个人俸禄中捐献不少,一时传为美谈,后来以征落窑军功升南海卫指挥佥事。

  当时天堂设都,相当于效区镇。天堂书屋办成后,很多贫家子弟前来求学,梁成为师,大力帮助贫家子弟,学成者很多。梁成去世后,后人在书屋后面为他建立了“梁成纪念堂”。书屋前面的“天堂春色”,又评上了儋州八景之一,来参观、题诗的人很多。

  时过境迁,天堂池的水眼已被堵塞,塘干裂。书屋、纪念堂也已崩塌,只剩“梁成纪念堂”的木牌匾。可慰的是,那里的五、六棵大榕树和千姿百怪的大玄武岩保护得很好。天堂的群众正在筹集资金,修复“梁成纪念堂”、儋州接官亭等著名古迹,清理著名的天塘池,这可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梁成的德行,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是完全可以借鉴和宣传的。

子伟松林岭苦读

  子伟,族谱、家谱作郭姓记;《府志》、《州志》作许姓记,这和他的特殊经历有关。

  子伟,字用一、南甸,祖籍南京人,先祖迁居琼州,明嘉靖34年即公元1555年在府城出生。幼年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困,又患有皮肤病恶疾,皮肤溃烂,常受当地人欺负、追打,只好流落他乡行乞。14岁那年,他沿着西海岸行乞到儋州,路过七里村时又被人追打。端午节那天行乞到儋兰村即今新州镇大屯村,皮痒难忍,就跳进村前的月牙塘沐浴。

  大屯村有名庠生郭歧山,膝下无子。那天喝多点酒,午睡中梦见有条青龙在池塘腾跃飞舞,惊醒告诉老伴,老伴也作同梦。奇之赶去池塘,果见一童子泡在水里,遂收为义子,改姓郭。

  子伟的皮肤病治好,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端午节那天在“金甲乌”下池塘,这种水有皮肤病人泡浴后会愈好;一说家里剩的冷稀饭有青蛇钻进里面死掉,郭歧山的老伴把青蛇拿掉后,将剩饭高挂,防止子伟放牛回来吃到。偏偏子伟回家没有人,看到高挂的稀饭,就用凳子垫拿下来吃而好。我的看法是郭歧山给他治疗,古时候儋州的读书人几乎都精通医道,他肯收留子伟必定认定他的皮肤病能治好。

  子伟的聪明是一名私塾老师发现的。子伟为家里放牛,村边有间私塾,老师收了上下三村几十名学生授课。子伟放牛爱到私塾一带,一边放牛,一边偷听课。他是听老师讲课后会诵会背,比起学生记住还多。老师试测后,找郭歧山讲明情况,建议郭歧山把子伟送上学。子伟上学果然不负父母、老师之望,勤奋好学,学问传遍儋州。六年后即子伟20岁时,儋州各学馆争聘为师,在德义馆任教最长。子伟一面当塾师,一边学习准备参加科考,在万历十年即27岁时中了举人。

  子伟中举后,按当时的礼节,子伟认祖归宗,恢复许姓,琼山、儋州的名人,官吏拜访、请教很多,无法专心再学。郭歧山真是位有心人,就在苏东坡曾经题诗赞颂的松林岭顶博望台的白衣公庙前,盖了间房子,送子伟上山苦读以避世俗。松林岭是儋州主山,山路崎岖,松多藤多,歧山派人按时送米送菜送水上山,从不间断。子伟在岭上苦读三年,万历14年即31岁时考中进士,并授官行人司行人。按现在的职务推算,就是在中央里面负责接待、礼仪方面的司长。

  万历十五年,清官海瑞卒于南京任上,刚从兵科左给事中转任吏科左给事中的许子伟被皇帝派遣护送海瑞瑞灵柩回琼安葬。

  许子伟办完海瑞葬事后,不忘郭歧山父母和儋州人民的养育之恩,回到儋州,倾尽俸禄,创建古儋义学、德义书馆及七里学堂,培养儋州人才以答养育之恩。郭歧山两位老人去世时,他执子礼,即当孝子,扶柩送葬于黄泥沟的梅花,并立碑铭恩。谁敢说,子伟不是儋州人?

  子伟是万历四十一年,即58岁时在琼病逝,遗著有《谏坦录》、《广易通》、《敦仁编》、《许忠直集》等。他在儋州创立的古儋文学,改名为丽泽书院,今天又改为中和镇东坡希望小学,留传的门联是:“丽景绕山川肇启文风常仰许;泽人从学校广增声价共瞻韩”。可见子伟深受儋人崇敬仰拜。

唐朝允议迁州府

  唐朝允,字邦仪,木棠人,是梁成的得意门生,在梁成主持的天堂书屋学习多年。后来参加贡生科考,而考贡生有几条途径: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的为岁贡;每三年由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的为优贡;遇皇家有庆典加考的为恩贡;而每十二年从生员中考选的才称拔贡。拔贡名额为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而在乡试中列入备取的称副贡,唐朝允是一名副贡,虽是备取,但属正途,比拔例捐纳的例贡高一级。

  朝允早孤,性刚毅,克自树立。备受梁成的影响,勇于从善,知无不为,是地方上调解矛盾,劝人从善的有名儒生。弘治年间符南蛇起义,数万义军包围州城,他在木棠自发组织地方武装,一方面帮助州官守城,一方面维护地方治安,防御陈元帅率的义兵从峨蔓龙门穴发出参与进攻州城,迫使义军撤出,改道进攻临高城。

  唐朝允非常讲信用,义军造反,地方治安混乱期间,有故人托他带黄金二十两转寄家庭使用,在混战中尽被义军掠走,过后他千方百计筹资代还,从不言及被义军所劫一事。正德年间升任桂阳训导,他一到任就敷陈条约,正风教,振作士气,备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有位姓彭的同行卒于任上,家境困难,他捐出俸禄,亲自视殓,主持安葬。

  唐朝允年老乞休归儋州,看见州学倾圮,提出迁学往顿骄,即今新州,而且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七十一岁病逝前,惟呼曰:“迁州!谨记之,必于顿骄(后称墩教)坡而后可。”死后葬松林山。

  唐朝允迁州规划,经过明灭、清灭,到了民国十二年,才把州府搬敦教坡。从此,把州城称老州,把新迁的县府称新州,这是410年前唐朝允规划的。1957年儋州与那大县合并后搬县府往那大,但新州仍在。

王正春四代同堂

  王正春,蔡崛人。其祖父王鸿仪勤奋读书,多次参加举人科考,都是名落孙山。九十岁那年,钦赐举人,荣耀一时。其父亲王诚,考入州府儒学时取得廪膳资格,由官府补助其生活,称廪贡,寿八十多岁。其子王国棱,也是一名廪生。而王正春本人也于五十岁那年出贡,寿达七十余岁。一家有一举二贡一廪四代同堂,在当时传为美谈。

  王正春为人和平忠厚,地方上村与村之间有矛盾纠纷,他总是出面调停解决,还经常自己出钱请双方到州城喝“和解”酒,极受地方上尊重,尤为乡里所予今式。《儋州赋》为他作注曰:“家门之福,世鲜所比。”“有是德宜有是福也。”

  王正春自小受家庭的影响,熟读《四书》、《五经》,但读书较呆板,背诵如流但应答不够灵活,故到五十岁才出贡。

董锦堂一尘不染

  董绫,字瑞卿,锦堂是号名。他少孤力学,家里很穷,都是和地方上一些读书人借书来抄,非常认真。他是明万历二十一年的选贡,亦称岁贡。

  他以岁贡的身份,担任兴化府判,负责收管一府之钱粮。史书记载,“凡征收仓粮,必躬阅量概,胥役无所容奸。”相当认真,知府号召以他为清廉的榜样。铨曹署其牍曰:“一尘不染,三事足矣。”

  后来,锦堂改调太平府,以开关受赏,擢知陆凉州,他大胆地条陈士官之弊,揭发士官的奸谋,很得人心。年老辞官回乡后,把俸禄积蓄用来迁建学宫,有功于庠序,史书把他记在“乡贤”之列。

杨彦有积德之报

  杨彦,字兆东,里赤村人。明代万历年初,参加贡生科考。府督学以正贡通年耄的文劣,属意于他。他知道后,力辞不就,情愿以岁贡。参加省试的同乡友人翁正思病逝省城,他亲自捐资扶梓归葬,乡里传闻他有善行积德。

  杨彦以岁贡出任合浦训导。在位期间,有同金姓,年终清仓负库缗,他自愿捐俸代补足。后来升南康教谕,又擢胡州府教授。致仕回乡,一肩行李,清洁自持,严管子孙。嘉靖年间,他的孙子杨登翰领乡荐参加科举考试,丙午年考中举人,乡里皆以为是杨彦积德之报,《府志》把他祀在“乡贤”之列。

萧凤建“苦炼精舍

  萧凤,字世瑞,州城人。其父亲去世较早,由母亲抚养,所以他事母又孝又谨慎。母亲含辛茹苦,把他送去私塾读书。由于他非常聪明,性聪而严,诗文写得很好。

  萧凤坚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时,设立在南京的国子监学相当出名,得到地方上士大夫的支持,他游学南监,一去六年。回来后,在城南隅筑室,成立诗社,别号敬庵,召集儋州一批士子写诗写对写文章,极盛一时。所以,《儋州志》说:“儋士多出其门”,“士大夫重之”。

  后来,萧凤在其敬庵周围广种苦楝树。长大后,春天苦楝开花,蜜蜂翁翁,飘香城内,他把敬庵改名为“苦钅东精舍”,并书匾悬挂,成了明代儋州文人集会之所。

何希圣牙签万卷

  何希圣,字克念,号蹶生,中和镇七里村人。祖上有一名进士,这种进士是参加进士科考试,主要考经义,因与进士科并列而被称进士。这类进士儋州还有多名,如顿积村的王霄,宣泮村的李迪,大成的邓公,有的坟碑还在,直书“XX公进士之墓。

  何希圣少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他自小聪慧,能强记博文,勤苦力学,熟悉经史而能贯通。《儋州史》称他“家藏牙签万卷”。由于“牙签”一词,《辞原》、《辞海》均没有注释,历来很多人弄不通其意。在《百家讲坛》栏目,看了纪连海先生讲“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之谜”才弄

  清。纪晓岚有首诗:“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可见,“牙签”指书籍,因为古籍线装,系在书卷上作为标签,用翻检的牙骨制成的签牌称牙签,因此而把“牙签”代指书籍。纪晓岚是清代人,而何希圣是明代人,《儋州志》写于明代,用的典不是这里,而是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绝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签饱蠹鱼”或孔尚任的《桃花扇·逮社》:“堂名二酉,万卷牙签求售”。可见,儋州古代就有一批博闻强记的渊深学者,敢用《辞源》没有解释的典故。

  何希圣平生以藏书自娱,于世事淡泊,但事母极孝顺,其母至八十多岁寿终。当时按院,诸当道咸其奇才,叫他九应秋试,曾两次中副榜,即进士、举人两榜之后的最高分者,以恩选就业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字,为孝教老母而未致,隐居七里板桥,卒年六十二岁。何希圣应是儋州历史上藏书第一家。

沈瑛建“宝山别墅”

  沈瑛,字廷珍,王五墟下边的历还村人。

  沈瑛自小勤学苦读,博闻强记,被府学选送参加贡生科考而成为岁贡。他敦厚纯雅,孝友博字,以岁贡身份授儋州府的教授。教授任上成绩突出,可以高升,因母亲年老,不愿再仕,回家归养老母终身。

  沈瑛的家境比较好,田庄较多。老母去世后,他在宝山上筑室建庄,名之曰“宝山别墅”。以别墅为基地,经常召集地方文人及士子吟诗作对,极盛一时,士论荣之。

陈瓒建“松堂书屋”

  陈瓒,字本杰。在世时正值罗杰任知州,兴学风。陈瓒读书特别重视涉猎历史。他以历史为镜子,注意孝行,相当讲究礼节,被提学赵保选为社学师。

  陈瓒担任社学老师,讲课引用经典,学生非常喜欢听他的课。当时,州西部一带没有学校,他辞去社学师,回家乡发动群众捐资办学,定名为松堂书屋。书屋建成之日,知州罗杰题诗祝贺,并赠诗陈瓒,荣耀一时。

  

 

 

相关链接:

"陵水印记"历史人文景观照片征集活动将启动
陵水征集历史人文景观照片 最高奖励可获千元
海口市人文大学堂:溯源千年 民俗难忘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