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儋州文人逸事
来源: 儋州市政务网 作者:易洁 时间:2015-11-09 10:44:16 星期一

薛远尚书留牌坊

  在三都镇积勇村的“吴氏宗祠”前,立有一座高高大大的“尚书坊”,为表树薛远进士而建,现存的牌坊系清咸丰年间重建,为吴应星拔贡所书。保持完好,相当有气派。薛远乃儋州古今任官职最高之文人,也是唯一留有牌坊存世的儋州文人。

  薛远的祖籍为安徽无为州人。祖父薛祥于元末从巢湖的俞通海举义而归附朱元璋,洪武年间官至工部尚书,为左丞相胡惟庸所恶而获罪,株连薛能四子而充军海南卫。当时海南卫驻军配5600人,薛能被编置前千户所驻儋州的积勇都。史书记载薛远于明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出生,在儋州宜伦义学读书,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21岁时从儋州宜伦学中试,可见其父已落籍儋州,薛远应视为儋州人。

  据《儋州志》的“名贤篇”记载,远幼年聪慧,敏而好学,正统八年即公元1442年28岁时中进士,并授官户部主事。由于他学识渊博,礼乐仪典,兵制刑法,职官政令,天文律历相当精通,升户部郎中、户部右侍郎、工部侍郎。天顺五年即公元1461年7月,黄河洪水冲决开封府城,灾情严重,死者无数。英宗皇帝颁诏命薛远主持治理。他亲自领军民堵塞决口,抢修民居公廨,疏导引流,请免田税,抚恤灾民,甚得民心,升兵部尚书,赐玉带,参预军机。后获罪西厂太监汪真,免职为民。弘治五年即公元1492年78岁时复官职为荣禄大夫,82岁又赠太子保,当太子老师,著《编正信都芳乐义》传世。

  不仅儋人在积勇村为他立“尚书坊”,在府城,有司曾为之祖孙二人建“祖孙尚书坊”。

曾开儋耳硕士

  曾开是中和水井村人,字公实,号泰阶,明代人。癸酉年以弱冠赴省秋闱考中经元,即举人第三名。

  其父曾廷策,明代有名的贡生,“弱冠游泮,负笈从师,发邱文公藏书,肆力于学。名人奇士,虚友逊之。”

  史书记载,曾开“生而颖异,过目成诵”。为文授笔立即,尤工诗,处人以和,临事能决。因编修韩芑目而被授以“儋耳硕士”。《州旧志》列为儒林,《府志》列为名贤。

  曾开中举后,仗笔漫游祖国大江南北,写下大量诗文,仍留存271首,尤以《咏儋八景》语言工丽,用典自然,想像奇特,是明代琼州文坛豪杰之一。

  曾开儿子曾与,“博学能文,工诗对,善楷书,以录科第二,籍州庠廪”。孙子曾省吾也是恩贡。授室时其父曾与书联“二南汝学孔庭训,三省吾家曾氏传”。名噪一时,留传海外。

曾闳著《牧园小说》

  曾闳和曾开是堂兄堂弟,也是中和水井村人,号元深。乃岁贡曾廷第三子。

  史书记载,曾闳“眼如点漆,少年聪颖,善诗善对”。是地方上出了名的神童。

  明隆庆丁卯年,广西郁林的史万林由四会教谕擢升儋州牧,他“为官慈患,爱惜人才”,儋人尊称为史太傅。上任后,听说水井村有名五岁神童“生而异端,过目成诵”,特前往查访。在水井岭,见一群童子放牧玩耍,出对“牛啃草”试之,内有一奇特的小孩以“猪嚼荛”应对。史太傅叫他带路回家见父母。途中见红骨鸟鸟穿走竹丛,出对“骨鸟走珠磨地”,正巧有乌鸦飞过叫喊。曾闳对“鸦飞墨点天”。

  进家,廷第叫儿子换衣拜见太傅大人,曾闳穿新衣出来,太傅又出一对:“曾童子,袖藏春色;”曾速对:“史太傅,目察秋毫。”太傅大惊,又出一对:“曾童子,中间加四点,遂成鲁国贤人;”“曾答:史太傅,头上添一画,定为吏部天官。”

  癸酉年间,曾闳同堂兄曾开赴省试,考官方岳孙见他俩文章气高志远,立意新奇,比为海外两明珠。可惜,榜出开中第三名经元,闳竟明珠暗投,没有考中,方公深惜之,有“此子气高命奇”之叹。回家后,多购书画古器,谢绝宾朋,构半楹于家后园,号为“牧园散人”,著《牧园小说》以示逃名之意。甲申年国变,遂挈母妻逃入黎峒隐居,作诗自叹:“长生宜忍西山饿,匿踪犹嫌北海清。”被《州旧志》列为隐逸,家谱载列乡贤。

梁成与天堂书屋

  梁成,中和镇天堂村人,字克恭、克功,一生效力于地方的安定、团结,深得地方官的敬重和群众的拥戴。

  史书记载,梁成“谨厚寡默,通经传百家子史,工诗能文。”是明代成化年间儋州有名的读书人。

  梁成平时居住穿不好华饰,恬静淡泊,接人待物,礼貌谦虚,尊贤爱友;与子弟相处,循规蹈矩,出其门者,长幼尊卑循循。他平生热衷于两件事,一是办社学,传播知识,他的弟子多有成就者。二是教化地方和睦相处,不争端不斗殴械斗。凡地方上村与村之间发生纠纷矛盾,他必然亲临调解。经常用家里钱请矛盾的双方头人到州城喝“和解酒”。据说,当时地方上的很多矛盾都靠他去化解。他经常给人们讲解《论语》,讲孔孟之道,劝人行仁积善。

  当时是江西南昌人罗杰守儋州,此人为官廉正公勤,在兴学校,振土风,黜淫词,正风俗,疏水利,驯生黎,建桥梁修茸公廨等方面相当有建树。有感于梁成的德行,以官府名义,在梁成家乡天堂村建“天堂书屋”以作对梁成的奖励。当时儋州千户张钥,砀山人,也是一位爱贤礼士,抚惜军民的武将。为建“天堂书屋”,亲自从武库拨出银元支持,还从个人俸禄中捐献不少,一时传为美谈,后来以征落窑军功升南海卫指挥佥事。

  当时天堂设都,相当于效区镇。天堂书屋办成后,很多贫家子弟前来求学,梁成为师,大力帮助贫家子弟,学成者很多。梁成去世后,后人在书屋后面为他建立了“梁成纪念堂”。书屋前面的“天堂春色”,又评上了儋州八景之一,来参观、题诗的人很多。

  时过境迁,天堂池的水眼已被堵塞,塘干裂。书屋、纪念堂也已崩塌,只剩“梁成纪念堂”的木牌匾。可慰的是,那里的五、六棵大榕树和千姿百怪的大玄武岩保护得很好。天堂的群众正在筹集资金,修复“梁成纪念堂”、儋州接官亭等著名古迹,清理著名的天塘池,这可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梁成的德行,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是完全可以借鉴和宣传的。

子伟松林岭苦读

  子伟,族谱、家谱作郭姓记;《府志》、《州志》作许姓记,这和他的特殊经历有关。

  子伟,字用一、南甸,祖籍南京人,先祖迁居琼州,明嘉靖34年即公元1555年在府城出生。幼年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困,又患有皮肤病恶疾,皮肤溃烂,常受当地人欺负、追打,只好流落他乡行乞。14岁那年,他沿着西海岸行乞到儋州,路过七里村时又被人追打。端午节那天行乞到儋兰村即今新州镇大屯村,皮痒难忍,就跳进村前的月牙塘沐浴。

  大屯村有名庠生郭歧山,膝下无子。那天喝多点酒,午睡中梦见有条青龙在池塘腾跃飞舞,惊醒告诉老伴,老伴也作同梦。奇之赶去池塘,果见一童子泡在水里,遂收为义子,改姓郭。

  子伟的皮肤病治好,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端午节那天在“金甲乌”下池塘,这种水有皮肤病人泡浴后会愈好;一说家里剩的冷稀饭有青蛇钻进里面死掉,郭歧山的老伴把青蛇拿掉后,将剩饭高挂,防止子伟放牛回来吃到。偏偏子伟回家没有人,看到高挂的稀饭,就用凳子垫拿下来吃而好。我的看法是郭歧山给他治疗,古时候儋州的读书人几乎都精通医道,他肯收留子伟必定认定他的皮肤病能治好。

  子伟的聪明是一名私塾老师发现的。子伟为家里放牛,村边有间私塾,老师收了上下三村几十名学生授课。子伟放牛爱到私塾一带,一边放牛,一边偷听课。他是听老师讲课后会诵会背,比起学生记住还多。老师试测后,找郭歧山讲明情况,建议郭歧山把子伟送上学。子伟上学果然不负父母、老师之望,勤奋好学,学问传遍儋州。六年后即子伟20岁时,儋州各学馆争聘为师,在德义馆任教最长。子伟一面当塾师,一边学习准备参加科考,在万历十年即27岁时中了举人。

  子伟中举后,按当时的礼节,子伟认祖归宗,恢复许姓,琼山、儋州的名人,官吏拜访、请教很多,无法专心再学。郭歧山真是位有心人,就在苏东坡曾经题诗赞颂的松林岭顶博望台的白衣公庙前,盖了间房子,送子伟上山苦读以避世俗。松林岭是儋州主山,山路崎岖,松多藤多,歧山派人按时送米送菜送水上山,从不间断。子伟在岭上苦读三年,万历14年即31岁时考中进士,并授官行人司行人。按现在的职务推算,就是在中央里面负责接待、礼仪方面的司长。

  万历十五年,清官海瑞卒于南京任上,刚从兵科左给事中转任吏科左给事中的许子伟被皇帝派遣护送海瑞瑞灵柩回琼安葬。

  许子伟办完海瑞葬事后,不忘郭歧山父母和儋州人民的养育之恩,回到儋州,倾尽俸禄,创建古儋义学、德义书馆及七里学堂,培养儋州人才以答养育之恩。郭歧山两位老人去世时,他执子礼,即当孝子,扶柩送葬于黄泥沟的梅花,并立碑铭恩。谁敢说,子伟不是儋州人?

  子伟是万历四十一年,即58岁时在琼病逝,遗著有《谏坦录》、《广易通》、《敦仁编》、《许忠直集》等。他在儋州创立的古儋文学,改名为丽泽书院,今天又改为中和镇东坡希望小学,留传的门联是:“丽景绕山川肇启文风常仰许;泽人从学校广增声价共瞻韩”。可见子伟深受儋人崇敬仰拜。

唐朝允议迁州府

  唐朝允,字邦仪,木棠人,是梁成的得意门生,在梁成主持的天堂书屋学习多年。后来参加贡生科考,而考贡生有几条途径: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的为岁贡;每三年由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的为优贡;遇皇家有庆典加考的为恩贡;而每十二年从生员中考选的才称拔贡。拔贡名额为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而在乡试中列入备取的称副贡,唐朝允是一名副贡,虽是备取,但属正途,比拔例捐纳的例贡高一级。

  朝允早孤,性刚毅,克自树立。备受梁成的影响,勇于从善,知无不为,是地方上调解矛盾,劝人从善的有名儒生。弘治年间符南蛇起义,数万义军包围州城,他在木棠自发组织地方武装,一方面帮助州官守城,一方面维护地方治安,防御陈元帅率的义兵从峨蔓龙门穴发出参与进攻州城,迫使义军撤出,改道进攻临高城。

  唐朝允非常讲信用,义军造反,地方治安混乱期间,有故人托他带黄金二十两转寄家庭使用,在混战中尽被义军掠走,过后他千方百计筹资代还,从不言及被义军所劫一事。正德年间升任桂阳训导,他一到任就敷陈条约,正风教,振作士气,备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有位姓彭的同行卒于任上,家境困难,他捐出俸禄,亲自视殓,主持安葬。

  唐朝允年老乞休归儋州,看见州学倾圮,提出迁学往顿骄,即今新州,而且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七十一岁病逝前,惟呼曰:“迁州!谨记之,必于顿骄(后称墩教)坡而后可。”死后葬松林山。

  唐朝允迁州规划,经过明灭、清灭,到了民国十二年,才把州府搬敦教坡。从此,把州城称老州,把新迁的县府称新州,这是410年前唐朝允规划的。1957年儋州与那大县合并后搬县府往那大,但新州仍在。

王正春四代同堂

  王正春,蔡崛人。其祖父王鸿仪勤奋读书,多次参加举人科考,都是名落孙山。九十岁那年,钦赐举人,荣耀一时。其父亲王诚,考入州府儒学时取得廪膳资格,由官府补助其生活,称廪贡,寿八十多岁。其子王国棱,也是一名廪生。而王正春本人也于五十岁那年出贡,寿达七十余岁。一家有一举二贡一廪四代同堂,在当时传为美谈。

  王正春为人和平忠厚,地方上村与村之间有矛盾纠纷,他总是出面调停解决,还经常自己出钱请双方到州城喝“和解”酒,极受地方上尊重,尤为乡里所予今式。《儋州赋》为他作注曰:“家门之福,世鲜所比。”“有是德宜有是福也。”

  王正春自小受家庭的影响,熟读《四书》、《五经》,但读书较呆板,背诵如流但应答不够灵活,故到五十岁才出贡。

董锦堂一尘不染

  董绫,字瑞卿,锦堂是号名。他少孤力学,家里很穷,都是和地方上一些读书人借书来抄,非常认真。他是明万历二十一年的选贡,亦称岁贡。

  他以岁贡的身份,担任兴化府判,负责收管一府之钱粮。史书记载,“凡征收仓粮,必躬阅量概,胥役无所容奸。”相当认真,知府号召以他为清廉的榜样。铨曹署其牍曰:“一尘不染,三事足矣。”

  后来,锦堂改调太平府,以开关受赏,擢知陆凉州,他大胆地条陈士官之弊,揭发士官的奸谋,很得人心。年老辞官回乡后,把俸禄积蓄用来迁建学宫,有功于庠序,史书把他记在“乡贤”之列。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