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藏青白釉魂瓶
文本刊特约撰稿 刘亭亭 图高文杰
小时候在乡村长大,夏季的夜晚常和村里的孩子们在田野里捕蝉抓蛤蟆。田野的最东头是村里先人们的坟茔,夜幕下偶尔会看到萤火虫般的鬼火飞过。我们倒也不怕,父辈说那是祖先们的灵魂在游走,他们会默默地护佑着村民。虽然现在知道这样的民间文学很是迷信,但那时却在想:只有魂魄的先人们是如何生活,是否与我们一样需要衣食住行?近来参加海南省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在海南博物馆和定安博物馆访得数件魂瓶,又想起二十年多年前的这些旧事。魂瓶是宋代丧葬礼俗的重要陪葬品,也是古代中国“慎终追远”的传统和安魂佑生思想的物化。
修颀秀美寓巧于拙
定安县博物馆藏魂瓶,加上海南省博物馆的一对,共有12件之多。其中2件陶质;10件为瓷质,均为青白釉。它们原是海关收缴的走私文物,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拨至海南。其文物资料除都标注为宋,出土与产地信息不明。
陶质魂瓶可能原为同一墓葬中的一对,造型基本相同,都已失盖。瓶体修长,分为颈、口、腹三个部分,为分别拉坯成形后再拼接而成。
10件瓷质青白釉魂瓶修颀秀美,瓶体口部带盖,颈部修长,下腹略鼓。盖部为锥形,有素面和阶梯状两种,其上立一飞鸟。颈上部为浅浮雕或堆塑的云龙,颈下部多环立十二佣。腹部素面,有轻微的拉坯痕迹。10件中尤以海南省博物馆现藏青白釉魂瓶最为精美,融合了诸件之长。此对青白釉魂瓶造型秀美,釉色光润,可谓宋代魂瓶中的佳作。对瓶高47厘米,口径9厘米,通体施青白釉。其上部带盖,盖顶形若多级宝塔,四边贴附立体祥云纹,顶部所立飞鸟一只昂首引颈,一只低首俯瞰,俱在展翅飞翔。上部瓶体修颀,束颈,颈部尤长,堆塑一飞腾于祥云之中的游龙。两瓶之龙略有差异,一龙猪鼻,形若马头;一瓶则似虎头。云、龙之下一魂瓶环列十二立俑;另一件则仅有十一立佣,立佣之间另塑三坐佣。高浮雕与圆雕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令堆塑造型朴拙生动,颇具动感。下部瓶身光素,与盖顶、颈部的繁缛雕饰相互映衬。
由10件青白釉魂瓶器盖、颈部和腹部的组合来看,各部分呈现出不同的釉色特征,其中尤以器盖与颈、腹部的差异最为明显。以省博现藏魂瓶为例,虽然腹部与器盖烧造时间上应大体一致,但其下腹部泛出北宋早期也即青白釉发展初期才常见的米黄色,而器盖则是非常成熟的影青作品,釉色光润度明显优于腹部。除却釉料、火候把握不准以及埋藏条件等因素,还有一个原因是魂瓶的器盖与器身并非一起烧造,而是分别烧造完成后,器身与器盖再随机配对。
古代社会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12件魂瓶的材质、造型和纹饰的差异反映出宋代丧葬品明显的等级意识。从平素无纹的陶瓶到雕饰繁复的青白釉瓷瓶,从仅有浅浮雕工艺到塑贴、模印与圆雕相结合,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然是不同的。可以推测陶质魂瓶更普及于民间,而从海博魂瓶的秀美造型和纷繁堆塑的制作难度来看,墓主应为宋代等级较高的贵族阶层。
定安馆与省博所藏魂瓶造型秀颀,堆塑制作中采用多种装饰技法,寓巧于拙,情趣盎然。既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人俑,又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兽,展现出一幅颇具想象力的升天画卷。其作为研究宋代南方随葬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可谓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之美。
历代演转影青传神
魂瓶又名谷仓罐、五联罐、堆塑罐、粮罂罐、五管瓶、神亭和皈依瓶等,常见于汉代至宋元时期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墓葬中。其出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忠于殷商,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两人遂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魂瓶随葬的礼俗自此出现,故早期魂瓶实为贮粮之器。关于“五谷囊”,王肃《丧服要记》中还记有一则颇具趣味的历史故事:说是春秋时的鲁哀公为父举丧,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进五谷囊而问责于他,哀公狡辩道:“五谷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恐其魂之饥也,故设五谷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为?”可知在春秋时期,大儒孔子已认为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是一种重要的礼俗。
随着历史演进与地域风俗改变,魂瓶的质地、造型与功用不断演化。汉代的谷仓罐和五联罐多为陶制,仍以储粮为主。三国两晋时期青瓷堆塑罐大量出现,由于道教思想的广为传播,其开始具备安魂镇魂之用。唐代出现小口大肚的青瓷粮罂罐,贴塑中已有龙形。由汉至唐,魂瓶多以陶质和青瓷为主,此时尚未出现精美的青白釉冥器。
“靖康之变”后,宋朝统治中心南移,以景德镇为核心的青白瓷制造业迅速发展。青白瓷又名影青瓷,是指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主要烧制于南丰白舍窑、浮梁景德镇窑、吉安永和窑和福建德化窑等。北宋早期青白瓷仍以实用器皿为主,到中晚期瓷质器皿普遍化后才对冥器产生影响,并烧制出青白釉堆塑长颈魂瓶,成对置于墓中。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卷九》中载:“今丧家棺敛,柩中必置五谷罂者。”南宋继其传统继续流行,江西及周边墓葬的考古发掘中,青白瓷堆塑长颈魂瓶时有出土,而在赣中和赣东北地区几乎每墓必出,故可推测定安馆与省博现藏的青白釉瓶,是由长江下游地区的墓葬中盗出,几经辗转才被海关截获。从它们秀美的艺术造型和光润的青白釉色推测,很可能是制瓷高超的江西景德镇窑系或受其影响的窑址所烧。
魂瓶在整个历史演变中,功用上由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精神高度,造型上也由低矮丰满演化为修颀秀美。宋代一改唐朝对丰腴之美的青睐,审美取向已倾于清瘦素雅的女性之美。影青瓷有“素肌玉骨”的美誉。而定安馆藏的这几件青白釉魂瓶,其修长秀颀的体态更是宋人对瘦美追求的完美注解,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又是宋人高超制瓷技艺的具现,呈现出别样的艺术趣味。
安魂佑生羽化离冥
缘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向往,中国自古就有灵魂不灭的思想与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人死之后,灵魂尚存,故而要安魂佑生。《全晋文·驳招魂葬议》中记有“周生议云:魂堂几筵,设于窆寝,岂唯敛尸,亦以宁神也。”统观定安与省博10件青白釉魂瓶的造型,基本都包括盖上飞鸟、颈上部云龙、颈下部人俑和素面鼓腹几个部分。从这些形象可以解读出其既是安魂的法器,又可作为冥界飞升仙界的桥梁。
魂瓶盖顶的飞鸟雕饰,站在魂瓶的最高处,引颈展翅。《山海经·海内北经》有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飞鸟雕饰所象征的,可能即为神界使者的青鸟,其可以指引灵魂羽化离冥,寻得仙山。飞鸟是通往仙界的导引,飞升的坐骑则是颈上部的云中神龙。
魂瓶颈部下方模印出的十二佣,宽衣博带,像是人间道人的形象。他们环列一周,着装一致,似在举行以道术协助墓主飞升的仪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遁甲开山图》云:“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东南万二千里,五龙天皇皆出此中,为十二时神也。”《宋史·舆服志》也记有:“十二神舆,赤质,四门旁刻十二辰神,绯绣轮衣,络带。”故而十二佣也可能为古人认为掌管十二时辰的神灵,时刻镇守瓶中的幽魂,不让其作祟于生者的世界抑或关键时刻助其飞升。
魂瓶最下部的素面鼓腹,是古人想象的肉体逝去后灵魂的居所。它如同女性的子宫一样,将灵魂暂安其中,并放置五谷,延续生前衣食无忧的生活。而至适当时机,借助道人或神人的祈祷,即可以神龙为坐、飞鸟为引,离开冥界,羽化成仙,实现古人对生命延续与重生的憧憬。
魂瓶从最初的谷仓演化为最后的灵魂居所,古人的初衷都是寄望于逝后仍有美好的生活。其奇特的造型,深刻的寓意,又是宗教的灵魂信仰和“慎终追远”的传统在中国丧葬礼俗中的表现。历史已越近千年,今朝再观这数件魂瓶,幽冥之气早已散去,仅留秀美的身段和莹润的釉衣令后人惊叹。
定安县博物馆藏青白釉魂瓶
定安县馆藏陶质魂瓶
相关链接:
欢乐节来定安看飞禽游古乡泡冷泉 让欢乐无限升级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