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仁坊的马房井
居仁坊大门
海口市的老街区中有座“居仁坊”,它有一个更古老的名字——“马房村”,为海口老街坊们所耳熟能详。
300多年前,这座老社区是驻扎在海口的明代军队屯马场所,因此得名“马房”。
谁能想象得到,曾经是水草丰茂,马儿奔跑嘶叫的马场,如今成了由一条条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巷道组成的居民区。
行走在人声鼎沸的海口市老街区的新民西路上,仰头欣赏着骑楼女儿墙绵延起伏的天际线时,突然有一处中断。在两栋骑楼中,形成了“一线天”的景观,仿佛是音乐演奏高潮前的突然沉寂。驻足看,是一个巷口,南洋风格的牌坊门额题着“居仁坊”三字。
古色古香的清代瓦厝、崭新却保留着传统空间的小楼、巷弄两边的民居鳞次栉比,整体面貌不失和谐。巷道纵横,如同新旧时光的交错。那是历史在海口旧城区沉淀下来城市肌理,没有迷宫般的迂回,只管漫步其中,不用担心找不到出口,让身处都市喧嚣生活的人,能放慢脚步安静心灵的地方。
古井悠悠鉴古今
踏入牌坊门,犹如进入另一个时空。清早,街坊们为门前的绿化浇水,不时有路过的熟人相互寒暄。路边的木椅上总能看见仨俩左邻右舍并肩而坐,唠嗑家常。傍晚时分,庙前的社区广场更像是一个温馨的大客厅,散步的中年夫妻、打球的青年男女、听琼剧的老人,淳朴而又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老海口五大马路之一的新民路商贩云集截然不同的景观,那份宁静让人心生惊喜。
居仁坊原有公用水井两口。一为玲珑井,因井口小巧而得名,所处的巷弄被称为“玲珑巷”。井水甘甜,曾作为饮用水源,今已不存。另一口井至今仍是居仁坊的地标,位于居仁坊东北处,在居仁坊居民口中该井叫“马房井”。
居仁坊俗称“马房村”,明洪武年间设海口千户所并兴筑海口所城,设千户所于西门街,位于西门街南面的居仁坊当时宽阔平坦,水草丰茂。故驻军屯马于此,取名“马房”。所以“马房”的称号流传至今。相传“马房井”开凿于明代初叶,井水自古以来就偏咸味,最初供军队饮马洗鞍之用,居民则常用于洗涤。
“马房井”石制的井圈因岁月的打磨显得乌黑光滑,咸水井虽无法作为饮用水源,但居民仍然倍加呵护。因为据说该井逢久旱不竭,遇大旱之年总能为居民解燃眉之急。加之有人若落入井中会有浮力托起的“神迹”流传。故当地居民视为神井,世代保护。
时过境迁,如今的“马房村”没有饲马场也不再看到马的身影,“马房井”成了与明代屯马之所——“马房”同时代的文物遗存。“马房井”作为与明代军事卫所同立的产物保留至今,也成为海口城市变迁的历史见证之一。
居仁福地居福人
由于海口所城面积较小,海口商贸运输往来频繁,城内人口激增。“马房”渐渐发展成为城内主要的居住区,成为“坊”。据史料记载,康熙十二年,清朝政府在西门街设立海口水师营。乾隆元年,海口水师副将苏福倡率士商捐款在“马房”建海南第一座产婴堂。自明至清,居仁坊凭借背靠海口军事行政中心西门街的优势,吸引不少名将贤达居住。受当时军队信奉关羽的影响,居住此地的居民也有祭拜关圣帝君的传统,并深深敬仰关老爷“仁义忠勇”的精神。由该社区信仰中心——关圣庙的楹联可以知道,“居仁坊”得名便是取“居心仁义”、“居仁之所”的寓意。
斗转星移,昔日荒芜的草场马房变成了城区中的居住点,一些名门望族在此斥巨资建造了精美大气的宅院。至今,这些百年老宅仍有些保存完好,发生在这些百年建筑中的奇闻趣事也被后人口口相传,乐此不疲。
居仁坊关圣庙南侧的巷子叫“安记巷”,因为整条巷子以西都曾经是“梁安记”老板梁建绩兴建的宅院。梁建绩曾经是清末民初海口著名的商人,靠经营货物进出口代理业的“九八行”发家,并兴办实业,在海口富甲一方。安记宅早已被现国美电器大楼所取代,但不少老海口仍然对这一宅院的大气美观记忆深刻。
靠近新华南路的居仁坊五号的大楼,厅堂内还摆设着古色古香的家具。那是清末将领王鹏年的故居。道光年间,王鹏年与吴元猷、黄开广一道在海口外沙战胜海盗张十五,外沙因此改名“得胜沙”。居仁坊四十号的斜对面有一个等阶而上的院门,那是清代海口慈善家陈有光在南门内街兴建的悦丰宅后门。悦丰宅基本面貌保存完整,陈有光先生捐修南门石板路和迎龙桥等事迹被世人铭记。
在解放前,居仁坊的土地庙中还曾长期居住一名地下党员,为了隐瞒身份装作哑子,由于他不能言语,当时的居民无法得知他的姓名,只能叫他“么哑”。居民们怜悯他无依无靠便收容他住在土地庙中,照顾有加。据笔者的奶奶生前回忆,她十几岁时在居仁坊帮家里打理杂货铺,“么哑”偶尔会拿一块光银来购买东西。后来海南解放了,“么哑”穿着解放军装回到居仁坊与他们见面。居民们才都知道“么哑”非哑,而是革命英雄。居仁坊曾经收容过地下党员的故事还时常被居民津津乐道。
戏班主建太阳庙
中山纪念堂旁边有一条羊肠小道,现今看来在窄窄的巷子中感受习习凉风,与迎面走来的行人侧肩相让,也别有风趣。但居仁坊的老居民们介绍,该巷原本是一条能开进大卡车的大路,1964年中山纪念堂重新扩建时才变成现在样子。从巷子进入来到居委会的院子,会看到一栋雕刻精美华丽的建筑,那是老一辈海口人都熟知的太阳庙。
太阳庙全称太阳太阴庙,位于现居仁坊131号。由居仁坊蒙开竣先生倡建,落成于清宣统元年(1909),奉祀太阳、太阴星君等神祗。该庙修建集当时海口官绅商民之力,殿宇雕梁画栋,工艺精湛,童柱为花篮的样式,还采用西洋镜子作为装饰。庙前原有戏台一座,庙庭宽敞,用于举办中元赈济等大型醮会。庙东侧原有配殿一间,内有地藏王、十殿阎王及十八层地狱惩善罚恶故事之雕塑,俗称“鬼仔庙”。“鬼仔庙”旁有观音斋堂,供斋婆念佛修行。现今仅存太阳太阴庙正殿,所幸保存完好,殿中的雕刻彩绘仍然崭新如初。
太阳太阴庙是整个海府地区唯一一间主祀日月之神的庙宇。据蒙开竣后人介绍,蒙开竣是戏班班主,人称“鼓老爹”。原为海甸二庙村人,父母早逝,在居仁坊被韩家的夫人赏识,得以入赘。但是何因缘让其倡建太阳庙,其后人也不清楚,只知道蒙开竣笃信太阳公。至今蒙家后人在祖屋厅堂还供奉太阳、太阴的神位。太阳星君的祭祀在我国东南沿海不少地区有纪念明末崇祯皇帝自缢的说法。相传崇祯皇帝在农历三月十九自缢,明朝的遗民祭祀殉国的皇帝时为避免清廷的猜疑,便假借此日为太阳星君诞辰。海口地区有称太阳星君为“日宫天子”的说法。因此有人认为,太阳太阴庙一“日”一“月”合而为“明”,是因为当时国力衰败,引起海口各阶级人士对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不满才兴建此庙。“鼓老爹”当时倡建太阳庙的具体原因已经不得而知。不过太阳庙修建以后,却一直以不同身份出现在海府地区革命的舞台上。
民国时期,太阳庙成为海府地区宣传革命的进步活动场所之一。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海口各界商议决定在太阳庙前修建中山纪念堂。1926年初中共琼崖党组织在庙内开办中山女子学校,民主革命家张难先曾在此讲学,宣传国民革命。琼崖革命先驱徐成章、王器民等人创办的友声书报阅览社也曾迁往太阳庙,陈列大批进步书籍、报刊,供市民阅读,对在海府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起积极作用。
在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起的今天,居仁坊仍然坚守着那份安宁与祥和。一间间老宅已经繁衍出数代子孙,他们都有着同一个标签——“马房人”。无论是否还居住于此,他们都会在年节或举办重要人生礼仪时回到居仁坊的祖厝中祭拜祖先。房子即便旧了重建,也会保留着传统的布局。中间正厅一定有高高的神楼安奉祖先的牌位,神楼下正正方方的八仙桌好像在教育着子孙方正做人。关圣庙的楹联也时刻提醒着后人“居心仁义”。这里的人走得再远也牵挂回来,也许只是为了推开一扇陈旧的木门。而木门后那间颓圮的老屋就是所谓的根。
一直以来,居民们都在自觉地保护和美化居仁坊的居住环境。现今还能在居仁坊寻觅到一百年前在巷弄中铺设的青石条椅,让人不禁想象到百年前街坊们就坐在上面乘凉的场景。近日,海口市发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全国卫生城市的活动。居仁坊社区率先发起“双创”社区改造活动,让古巷换发新颜。相信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口骑楼街区的文化打造,居仁坊这个百年城中老社区会更加宜居、宜游。
居仁坊太阳庙记者李幸璜摄
居仁坊小巷道。郑翔鹏摄
相关链接:
居仁坊变身“小清新” 为海口首条改造完工“双创”小巷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