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陵水(光坡)圣女果采摘季暨乡村游活动的圣女果果王大赛现场。
空中俯瞰陵水光坡镇大艾园村。
大艾园村,文化墙遍及全村。
游客在万亩田洋骑行后在大艾园村中大榕树下合影。
大艾园,是陵水黎族自治县一个有名气的村庄。在过去,它不仅是陵水的一处革命据点,也是小有名气的制糖基地。在医疗资源缺少的年代,它的一位“草药大师”曾给远近村民带来福音。如今,在陵水的乡村旅游中,它的身影也频频出现。
这座村庄,在看似平淡中,自有不平淡的故事。
福泽之地与革命据点
大艾园村位于陵水光坡镇,是一个有着800多亩土地、500多人口的美丽乡村。走进这里可以发现,沿着曲折而长的村道所设立文化长廊最为引人瞩目。上面写着古人的训喻故事,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雷锋的事迹,写着最新的“中国梦”和“实干兴邦”。
尊儒道,重教化,家国情怀,在村民们的自我叙述中,这也是从大艾园的建村和发展史传承下来的精神。
按村民们对于村史的叙述,约清光绪廿四年(1898),从广东顺德迁徙而来的黄能书公,携带家族最早安家于陵水一个叫老姜园的村庄,垦荒大种甘蔗,并自己开设榨糖作坊。光绪廿六年时,老姜园遭遇盗贼劫村,同时天气干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生活变得异常艰难。故黄公又另辟新地搬到荒无人烟的“大艾园”,自此定居下来。
“黄公德高望重,重农种蔗为民,深得村民爱戴,吸引马、黎、李、朱等各姓家族来这里聚居。”村民介绍,相传,当初黄公召集马家、黎家等家族给村庄起名,因村后有座小石头山,有人建议真名为“石头山村”,但黄公认为起名“大艾园村”更合适。他向族人解释:艾为药用草木,温中散寒,善驱蚊虫,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用艾草驱除邪气的习俗,洗艾草水能带来好运气,含美丽祥和之意。他还作联一幅“陈艾挂旗添百福,菖芙作剑斩妖邪”,祈祷子孙后裔安静祥和、繁荣昌盛。自此,大艾园的村名沿用至今。
村中老人介绍,大艾园一带为福泽之地,西有河,东有沟,易于引水,利于种植。在革命战争年代,又因地荒人稀,利于埋藏,而成兵家青睐之地。在解放战争时期,势力薄弱的共产党军队曾以此为据点,对抗驻守陵水县城的国民党军队。
“有国才有家。”面对战争,大艾园人展示了坚强无畏的一面,为革命军队挖战壕、抬伤员、清尸体,不计较稻田被战火焚毁,许多妇女毅然挺身而出,为人民子弟兵挑粮送饭。至今有人还记得,1948年农历八月十五,我军诱敌至大艾园,打了一天一夜,成功痛击敌人。这成为村民自豪的一段回忆。
识“宝”治病的草药大师
在大艾园,有一位“神奇”的人物为村民们所崇拜。有村民说,很多病人经他妙手就不会恶化,以前远近村庄经常“放车”来接他治病疗伤;如今年逾8旬,招收了5名徒弟。
这个人懂草药,会针灸,善推拿按摩,几乎手到病除。
在村支书马亚二的引介下,我们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村中奇人。他的名字叫黄余玉,独户村外,面貌清癯,安朴守静,似有仙风道骨。
“识得就是宝,不识就是草。”黄余玉眯着眼,微微笑说,自己只是善于利用众人眼中之草。把草变成宝,村民们的抽风、跌打损伤,就不在话下。
这样看来,黄余玉其实是一位民间中医高手。他把自己的手艺也称为按摩,说,按摩是家族祖传,7岁时就跟外祖母学,到各处去采药行医,“来一趟去一趟”,再潜心学习家传的按摩书、中药书,就学会了。
过去农村没有什么医疗服务,黄余玉的按摩就派上了大用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黄余玉含着善意说,行医者乐于济人之困。村民们的许多伤痛,就是经他的“按摩”变好的。
例如,有人咽喉肿痛,经他摘来草药,混着盐含进口,就能很快变好。妙手之道,令他们称奇,于是黄余玉名气传开,许多村外人也过来请他上门治病。黄余玉说,有一回海南电视台有人专程过来请他治一种难治的病,病好了想为他作宣传,被他谢绝——“人怕出名猪怕壮”。
年逾古稀,黄余玉对自己的技法颇为得意。他拿出一根状色均如雪茄,以艾草制成的艾条,仿佛拿着一件法宝,放在记者头上比划,说,只要把艾条一头点上火,在头上一点,同时针灸屁股,就能在20分钟内治好人的腹泻。“这叫针长强,灸百会。”他解释道。
至于是否招收了5个徒弟,老人未置可否,只是说,要将手艺给传下去。
从甘蔗到圣女果
黄余玉所居的地方,叫作糖房园。这是历史留下的痕迹。
在建村之初,这里就延续了搬村前种甘蔗的传统,为此开拓了大片荒地。甘蔗种得蔚为壮观,村民就发展起了制糖业,把这里称为糖房。这是大艾园的支柱产业,是村民谋生富庶之道,一度也有不小的名气。但后来,1940年代随着日本军队入侵,制糖业被迫停止,又成为一处荒地。改革开放后,这里一度种上槟榔,但难现昔日荣光。
马亚二说,对于农业,村民此后经历了几番摸索,先后种上了西瓜、豆角、尖椒。“但这没有为大艾园带来辉煌。”
直至5年前,村民们凭着敏锐的嗅觉,把眼光投向新的物种——圣女果。村中北向,越过一片农田,在一处高山前方,村民开拓了这种水果的种植园。到如今,这里每家种圣女果少则3亩,多则8亩。结果时,是一片绿中带红的喜意。
靠着这一产业,去年大艾园的人均收入达到了8600元,不少村民盖起了“圣女果楼”。不仅如此,在近年陵水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大艾园也建起了骑行驿站,吸引人们来采摘旅游。
圣女果,让大艾园在陵水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长了名气。“陵水的圣女果采摘节,也来我们村举办,县领导也过来开幕。”马亚二颇为自豪地说。此外,村民还提及,中国国家羽毛球队的队员也曾结队过来骑行。看山水,看果园,看新农村景象,成为这个村庄新的荣光。
近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之下,大艾园建起了戏台,硬化了村道,还安了太阳能路灯。以前因为没有戏台而无法请戏班子的遗憾,如今被看戏的热闹喜庆取代。
戏台修筑的地方,有一棵百年榕树。村民们还记得,这是建村人黄公带领村民们种的,寓意是荫蔽后人。如今,这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正在见证大艾园村和谐富庶的生活。
相关链接:
黄公略后人:革命精神早已化作血脉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