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径20.7cm通高10cm国家一级文物海口市博物馆收藏的明弘治龙泉刻花孔明碗
口径28.7cm通高18.7cm国家二级文物海口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中期龙泉窑刻花八卦炉
文特约撰稿 赵慧明
“龙泉吐珠施丽水,晋云化雨润青田”,地处瓯江上游的浙江丽水市龙泉地区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瓷业生产条件,久负盛名的龙泉青瓷即烧造于此,故名。可以说,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明代龙泉窑精品之作,现收藏于海口市博物馆的明弘治龙泉刻花孔明碗、明中期龙泉窑刻花八卦炉作为明代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可以让我们一睹大明王朝青瓷风采,领略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龙泉窑:悠悠青瓷史
龙泉窑始于三国两晋,其精美釉色与高超技艺辐射浙江境内300余处窑址,江西吉安永和窑、福建泉州碗窑乡窑等多处窑址也受其影响仿烧龙泉青瓷,形成了庞大的龙泉窑系。宋时,龙泉属处州管辖,又名“处州窑”。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及南京故宫遗址出土的龙泉窑青瓷中就有处州龙泉烧制的青瓷“官器”。据出水瓷器考证,龙泉青瓷因其冰肌玉骨、流光滴翠而蜚声海外,远销亚非欧等国。
龙泉窑源于五代,始于西晋,盛于南宋,衰于明代中后期,制瓷历史长达1600多年。其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瓷质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端庄、色泽纯正,清脆如玉,被称为“瓷器之花”,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北宋灭亡,政权南迁杭州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的南移将龙泉青瓷推向全盛时期。彼时温江两岸群窑林立,白烟掩空,红焰烧天,船舶如梭,盛况空前。龙泉瓷中的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被称为“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被称为“哥窑”。“弟窑”青瓷釉色青碧,晶莹滋润,色如翡翠,俱极精工,为世所贵。不仅曾为皇家御用之品,更是畅销华夏,远销海外,是中外达官显贵争相收藏的奢侈品。
《大明会典》194卷中记载,明代中期龙泉青瓷传入欧洲时,一只外销青瓷盘价值一百五十贯,身价堪比黄金,普通人家则是难以企及。
龙泉窑从宋至明,特征鲜明,一脉相承。宋瓷典雅简约,有好古仿古之风;元瓷高大丰富,有多元融合之意;明瓷前后迥异,前期素朴,后期奢丽。虽然朝代更替,风格有变,特别是在宋元时期盛极一时的龙泉窑,明中后期现衰退之势,但其“器物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的基本特征仍在传承。
据《大明会典》记载,明初龙泉窑与景德镇同为皇家官窑,地位相当,仍有一定影响力。时至永乐、宣德,郑和七下西洋,通过海外贸易,有效地促进了青瓷生产。然此之后,青花瓷异军突起,加之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青瓷品质整体下降。但瑕不掩瑜,明代龙泉窑亦有精品之作,现收藏于海口市博物馆的明弘治龙泉刻花孔明碗、明中期龙泉窑刻花八卦炉作为明代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就可以让我们一睹大明王朝青瓷的风采,领略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孔明碗:名托诸葛实为宋
海口市博物馆收藏的明弘治龙泉刻花孔明碗于2002年入藏,口径20.7cm,通高10cm,器型典雅,保存完整,此次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碗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中有孔中通空腹。碗体内外满釉,釉色青翠,双面刻花,外壁注重花纹装饰,以缠枝莲纹和莲瓣纹装饰,釉下刻绘刀法刚劲。其胎体厚实,圈足,周围涩圈呈火石红色,呈现典型的明代孔明碗特征。器身釉层肥厚,光亮鉴人,色调纯正,堪称不可多得的明代龙泉窑青釉孔明碗珍品。
三国时的诸葛亮智慧超群,被称为“智绝”,后人多将“奇能异技”之物如孔明灯、孔明锁、孔明棋、诸葛弩等多与诸葛先生相联,托借卧龙先生之名流行于世,孔明碗便是其中一例。孔明碗由两只碗上下粘接而成、呈双层夹空,底心有一圆孔与碗腔相通。相传孔明碗之名源于三国故事:孔明先生以攻为守,六出祁山,宿敌司马懿由于屡败而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服饰于懿,以激敌出战,力求速决。懿非但不怒,反问使者丞相寝食公务之事,得知亮食少事烦,便断言其“不能久乎”。亮为迷惑敌人,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以双层碗进食,以示食量充足,身体无恙。后人据此故事将这种碗腔双层中空之碗称为孔明碗,因孔明先生复姓诸葛,此碗也叫诸葛碗。
又云,孔明碗之“孔”非孔明先生之名,而指其碗底之“孔”也。据现存遗物、遗迹研究断代可知,孔明碗产生于宋代,起烧于北宋龙泉窑,明清也有烧制。由于孔明碗多被上层社会当作供奉祭祀的器物,所以民间极少能见。孔明碗另有一特殊功用,可将沸水从碗底孔中灌入夹层,再盖上盖子,起到食物保温之功效,故又称“暖碗”,同时,碗壁双层中空,又起到隔热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是古代瓷器工艺中的“高科技”产品。
八卦炉:紫案焚香暖吹轻
香炉,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的凝神器具,也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情画意,亦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文人情怀,更是祭祖追远的祭拜器具。它反映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点燃了华夏文明绵绵不绝的香火根脉。因此,香炉从古至今都在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古代文人“四艺”。
香炉起源于古人燎炭取暖的燎炉,出现于春秋中期,专用燃烟的熏炉则产生于西汉早期。香炉款式众多,大小不同,方圆各异,高低不一,材质也有金属、石质、陶瓷之别,色彩更是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在众多的香炉类型中,明代龙泉窑青釉八卦炉可谓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明代瓷炉以景德镇、龙泉窑为大宗,景德镇除部分造型及釉色承传宋元遗风外,大多数香炉凭借青花优势,着重于图案装饰。龙泉窑则摆脱南宋时期精巧秀丽的特点,以釉色取胜,器型开始走向厚重恢宏。明承元制,由于元代道教全真派兴起,加之明代宪宗、正德、嘉靖三朝崇信道教,八卦香炉广为盛行,海口市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刻花八卦炉即是明中期的精美之作。
该炉2001年入藏,口径28.7cm,通高18.7cm,器型周正,保存完好,因其鲜见而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该炉炉口沿筒形腹,敞口,直壁,平底,内外施釉,外腹凸刻八卦纹,外壁刻折枝花卉纹,下承三兽蹄足,底间有孔,垫烧与胎接触处火石红成色鲜艳。内壁素面,釉面粉青匀泽,瓷胎密致厚重,制形雄浑大气,釉面通体无开片。该炉外腹一周刻有凸起的八卦图纹装饰,而号之为“八卦炉”,道教经籍中以八卦衍释经义,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为古代瓷器装饰的典型宗教纹样之一。该炉造型古朴,釉色纯美,釉面莹润,工艺精湛。这类炉源自道教炼丹所用铜炉,多见于民间香炉,又因其底间有孔,与花盆形制相似,亦有插花装饰之功用。龙泉窑的瓷炉久负盛名,该八卦炉既是青瓷特色之作,亦是拜神礼佛之供器,兼有花盆之功用,一炉两用,实为难得。
因战乱与海禁等因素的影响,明代龙泉青瓷整体水平呈颓势,与极盛一时的南宋龙泉窑相比,被看作是强弩之末。但落日余辉依然辉煌,明代龙泉青瓷中仍有一些瓷质温润细腻,色泽青翠欲滴、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的精品留存于世。
相关链接:
保安捡到元代香炉交博物馆:国家的东西得交给国家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