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民李运全讲述南渡江入海口的故事。
奔腾的南渡江催生了海口,也养育着生活在海口的人们。 蒋聚荣 摄
记者彭桐
早在南宋时,迁津建浦在今海甸岛,由此出现当时著名的商贸港口“海口浦”,“海口”一名便自此开始,至今已有千余年。后经历朝历代,其所属县和名称多有变换,但改变不了的事实是,最初得名的那一块浦滩,以及后来建城的那一片海岸地,都是经过南渡江长期冲积所形成的陆地。
追溯历史,如今的海口,可说是一条江养育、一块滩涂成就、一座所城扩大、江海滩涂共同孕育而出的南海明珠。
宋代海口浦
无论流经地怎么变化,江水不变,方向也不变,总是要流入大海的。全长310公里的南渡江,是海南第一大江,它发源于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峰山,流经儋州、琼中、临高、澄迈、定安等市县,几经辗转,汇合诸水,如一条蛟龙,扑入琼州海峡的浪涛中。其作势扑腾的瞬间,龙爪留下的痕迹,形成了南渡江入海分叉的沟河。
“除了在新埠岛东侧入海的主干,还有横过岛的一条河,我们俗语叫‘后溪’,还有从这桥下穿过到白沙门入海的一条,依旁边的横沟村名而叫横沟河!”今年59岁的海口市民李运全,老家在横沟河西畔的新安村,他站在新埠桥上,指点南渡江,讲桥周边的过去,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桥是1986年建成,由白沙坊横跨到新埠岛。没有桥的时候,桥底下位置是海口市游泳场,天气睛好时,从游泳场的高处能看到横沟河入海口的景象。李运全小时候,常在场内外玩,还坐小船到入海口处耍,放眼所见的只是新埠岛的一片浅滩。在眼前满是现代化小区、酒楼时,儿时熟悉的场景早已不见以后,作为文史研究爱好者,李运全对这一片愈发好奇,从古籍史料中,他发现江海之水改变世界的奇迹。
南渡江平均每年向海里输送52万吨泥沙。江河长期冲积,海沙不断雍塞,海口陆地逐步形成。在隋唐前,南渡江由博冲河口入海,冲积形成白沙陆地,出现白沙河。在宋代前,在白沙下游先后出现白沙门、海田村、关厂村等陆地。再之后,白沙外出现称作外沙的沙州,发展成为海中岛屿的新埠岛,并在该岛与白沙(今新埠大桥西南侧桥头白沙坊)之间形成白沙津。
白沙津,是宋代琼岛最大的贸易港,又是宋元水军置镇设防的郡治咽喉重地。后来白沙津港道屡遭浮沙淤塞,大船不得不常泊白沙口(白沙津入海口,亦即白沙门),在这宋时码头驿站“星轺驿”候潮而进时,海田村不断扩大,地增人多。
海田即今海甸岛,原指海甸6村(一庙至六庙),现为水岸阳光、水岸听涛和金都等小区。它是历代洪潮冲积形成于南渡江口的一块浦滩之地。《海口市志》载,宋开宝五年(972年)迁(白沙)津建浦,设海口浦。“海口”一名自此始,至今已有1044年。海南文史专家蒙乐生在其《蓝色海岸白沙门》一书中称,到了清代,两广总督张之洞视察琼州海防,看到海田一岛,扼海口之咽喉,为琼州之门户,位置特殊,形势险要,于是便改“海田”为“海甸”。古人也说,南渡江就像一条奔腾入海的巨龙,而海甸岛则是巨龙嘴中吐出的“巨型宝珠”。
取名“海甸”是借朱元璋在其颁发的《劳海南卫指挥敕》中把海南称为“南溟奇甸”之意,也有张之洞借“海甸”来表示他为国效劳、治理海疆的决心。站在琼州大桥“穿”桥而出的一棵300余年的榄仁树下,追寻历史,李运全说,海甸溪(河)也是张之洞下令凿通,原来其家新安村与白沙坊是连成一片的,海甸河也只有钟楼西端连海。1970年围海造田,把海甸6村、白沙门等大小16个村庄,以及河流、渔塘、农田、滩地等围成一片,以“海甸”之名,称为“海甸岛”。
明朝筑所城
宋时白沙津如官渡,内地官员来此登记获准上岛,或往东走到琼山、琼海、万宁,或往西行到澄迈、临高、儋州。海南各地书生赶考,也是由此坐船出岛。加上是货物出入之主要门户,海运十分发达,港口变得繁荣,附近的白沙便成为对外贸易的市场,长约200米的白沙街,便是海口地区最早出现的街道。这是一条石板路,由它到仙桥路,向西到通津村(后称三亚坊,今和平桥西南侧的三亚街)。在李运全的记忆里,小时候常看到人们穿木履走在这条石板路上“嘎嘎嘎”作响,“在上世纪50年代,它还是海口最繁华的区域,但是在清代最热闹的地方已转向西边所城四牌楼街了!”
实际上,通津村也是海口市出现较早的村庄之一,在宋代白沙津出现之前,它就已存在。而且是海口浦渡海码头之一,元水军练兵之场所。与李运全等一起考证过白沙、白沙津、白沙门的文史研究者冯仁鸿研究认为,宋元时期的海口浦(海田村),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白沙津、白沙口和海口港的贸易中心之一,故有古海口市之称。
“这里所说的海口港,并非今日人们所熟悉的新港或秀英港!”海口文史研究者石梁平说,宋末元初,“自浦渡海”,称“海口港”。按《明洪武海口所城位置图》显示,它在水巷口码头、海田村和白沙门的西侧。在今天的中山路(原为大街),元代就建了“天妃”庙,作为海运保护神祀之。
有了信仰的保护神却并不能保证海上平安。洪武二十八年(1395),统治者在后千户所筑城,海口所城城墙“周围五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七尺,阔一丈五尺,雉堞六百五十有三,窝铺十九,辟四门”。东门在今新民路与大东路交叉口,南门在今博爱南路与文明路交叉口,北门在今博爱北路与大兴路交叉口,西门处在当时已是发达之地的关厂村。整个所城大体呈正方形状。史载,安陆侯吴杰委托千户崇实兴筑海口城,称海口所城,是为防敌。明初倭寇猖獗,沿海村庄常遭侵扰。
据冯仁鸿考证,所城原为海防军事而建,城里驻的大都是武官。明代的千户府、清代的同知署、参将署都设在西门街。西门街是历代海口市的重要街道,城街中最早铺筑石板路面。署门对面系马厩,故称“马房”,后发展成马房村,清代称居仁坊。所城建成后,城中最初只有东西所路和南北所路,在弘治初,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四牌楼在海口所十字街”的兴建,便发展成为五条街,其中四牌楼至西门口的叫西门街。
“建城前后,周边道路也很快变了模样!”石梁平介绍说,建城前,所城南门外已形成道路的,有因“双塘”而得名的双塘尾路,是海口至府城必经之路。天妃庙(即今天后宫)前的所城北门外路,建城时仅有南面铺宇,北临大海。后来海边陆地不断扩大,改名环海路。到清开埠后,此路已是海口比较宽广而繁华的街道了,称大街。
“天妃庙(老市民亦称大庙)有许多与海相关的传说,大街是如今很多老海口人的记忆!”石梁平认为,比这些更为重要的是,明朝所城的创建,为后来商埠开辟和街道发展打下基础,“现代海口这座滨海城市就此出现了雏形!”
民国始建市
明朝所城为军事而建,一直未受到战争损伤,倒是明清时期,飓风、大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让城楼遭受三次灭顶之灾随即又修复。所城在风风雨雨中沧桑挺立,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外居民面积日渐扩大,城内街道日趋繁华。真正改变所城及其辖区陆海状况的,还是南渡江及大海的自然“魔力之手”,以及人类“改天换地”的行动。
“塘边路,在明建城时,是海边浦滩;振东街在建城时还是汪洋大海;盐灶村是南渡江最后冲积形成可制盐的‘银田’之地!”海南省南海文化影像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李荣说,风水是随着江水、海潮、流沙、淤泥以及人们的意志而转的,如繁华之地从最初的白沙,转到设浦的海田,又转到所城东北隅的水巷口一带。到了清末,水巷口码头淤浅,海口港码头迁往长堤。而在海口港常为浮沙雍塞,舟船不能进时,城北滨海的白沙门港又发展起来了,附近渔村出现热闹街市,“乾隆年间,白沙门村出现了漳泉、兴潮等会馆,仅一条街就有上百间商店!”
如今的水巷口高楼林立,怎么也不敢想象,这里曾是达官贵人、南来北往商贾乘船之地。倒是得胜沙,容易让人想到“海口外缠一片平沙”。它古称外沙,得名是缘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张十五犯海口,把总黄开广带兵战胜贼于此”。外国领事馆和洋行争相在此设立兴建,医院、邮局和银行相继出现,到五层楼和海关大楼矗立时,得胜沙便从一个大海冲积的天然沙滩,发展成为清末民初海口市比较热闹的街道之一。
1912年民国成立,置海口镇后,大自然改变海口相貌的威力减弱,而人们的“勤劳之手”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民国十二年(1923)春,粤系军阀陈炯明被逐,海南全省政局大乱。粤军旅长兼琼崖善后处处长邓本殷便结盟建立组织,自任总指挥,宣布自治,准备建“广南省”。第二年大拆海口所城,扩建马路,搞“省会”建设。
邓本殷之举,虽然未得到广东国民革命政府允许,但其拆掉明初兴建的所城,划路扩街,使海口城市从此扩大,各街道有了进一步发展,新路也不断产生。李荣说:“长堤路就是1925年,将拆城的方块大石头筑长堤堤岸得以建成的!”
民国十五年(1926)12月9日,海口镇从琼山县分出,设立海口市政厅。至今年,正是海口首次设市90周年。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月,日寇侵琼,海口沦陷,原府海公路被摧毁,被迫开建今海府、海秀两条公路,并与龙华路接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广东省府特设省府琼崖办事处和九区公署驻海口镇,直至1950年4月23日海南岛解放。同年6月,海口镇再次脱离琼山县,重新设市,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南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均设于此。1956年划为省辖市,成为全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8年海南建省,海口成省会城市。2003年区划调整,琼山并入海口,设琼山区。至此,南渡江下游至入海口一段全部归属海口,这座滨海城市与这条母亲河也更加亲近。海口从解放初仅有7万人口的小镇,现已发展成为200多万人口闻名中外的滨海旅游城市。
海口名称的历史演变
《海口市志》载,海口历史悠久,历史上分属各县,且命名各有不同。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海南开郡置县,地属珠崖郡玳瑁县;初元三年(前46)海南裁郡并县,属合浦郡朱卢县;建武十九年(43)属合浦郡珠崖县。隋大业三年(607)属珠崖郡颜卢县。唐武德五年(622)属崖州颜城县;贞观元年(627)属琼山县;贞观五年(631)属舍城县,贞观十三年(639)属颜罗县。
宋代迁(白沙)津建(海口)浦。元代属琼山县。明洪武三年(1370)扩浦建都,设海口都;洪武七年(1374)设海口所。1912年置海口镇,属琼山县;1926年设海口市政厅,属广东省;1949年设海口市,属海南特别行政区。1950年4月海口解放后,先后归属海南军政委员会、广东省、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系海南行政区公署所在地、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首府。1988年海南建省,定为省会市。
相关链接:
1月份海口商品房销售现开门红 同比增长74%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