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制墨酿酒快意东坡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刘运良 时间:2016-03-14 11:32:20 星期一

史“画”东坡

《造墨图》(国画) 刘运良

《醉饮天门冬酒图》(国画) 刘运良

  文本刊特约撰稿 刘运良

  苏东坡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平生喜爱“文房四宝”,他还是一个美食家,一个喜欢发明创造的人。东坡肉、东坡肘子广为人知,而他在海南的制墨,造酒等等,都在后世留下美名。制墨、做酒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也是他喜欢创造的天性使然,这也体现了东坡先生多才多艺、善于向生活学习的达观态度。

  东坡所到之处,“无不以笔砚自随”。在海南儋州时,当地不但“无书可读”,就连纸墨也极为稀罕。没墨怎么能行呢?因为此时的东坡不仅要写字画画,更重要的是,他要完成父亲的嘱托——《易传》在父亲苏洵手里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就落在东坡的身上了。况且东坡还要完成其他两部巨作《论语说》《书传》十三卷的写作任务,给儿子苏过抄录《唐书》《汉书》的工作,一刻也离不开墨。这样,制墨就变成了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

  东坡制墨

  可是没墨怎么办?苏东坡看到儋州城附近的儋耳山(即今松林岭)上长有许多松树,便决定因地制宜,利用松脂、牛皮胶等物混合制墨。一天晚上,父子俩将采回的松脂,堆放在柴房里来烧烟制墨,半夜里火花迸发,引起松脂燃烧,把整个柴房给烧着了,好在有周围的百姓及时帮助扑救,才使住房得以保全。

  柴房烧了,东坡却不在意,他急急忙忙从火堆残灰中找出几百颗油烟,最后混合牛皮胶做成墨条。看着这些手指一般大小的墨条,想起昨晚房屋差点被烧的险景,苏东坡大笑不止,以为是苍天佑我也。这个情景记录在苏轼本集《杂记》里:“海南多松,己卯(北宋元符二年即1099年》腊月二十三日,墨灶火发,几焚屋,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五百丸,余松明一车仍以照夜”。由此可知,东坡聚松作墨,兼以照明取暖。

  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制墨历史,书画用墨有两类:松烟墨和油烟墨,最早应用的是松烟墨,宋时产生一种书画用的油烟墨。松烟墨以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特点是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多以动物或植物油等取烟制成,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且常见的松烟墨,坚实细腻,具有光泽。宋代以来,名墨备受文人、书画家的喜爱,使墨形成了一种工艺美术门类,出现了观赏墨及礼品墨,常加入名贵中药和香料,墨面刻有名人绘画和诗词,具有民族特色。

  其实,制墨工艺是很复杂的,要经过烧烟、收烟、加胶、加药、和烟、蒸剂、杵捣、捶炼、制样、入灰、出灰、去湿等十几道工序。墨的配料也十分讲究,优质墨配有麝香、梅片、冰片、金箔等。制墨的配料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相比之下,东坡的制墨条件很差,但从来不向困难低头的东坡,决定自己制墨,而且他的墨后来还成为北宋名墨。

  苏东坡在海南采松制墨的消息不胫而走,传至内陆。杭州一位名叫潘衡的制墨家不远万里,慕名前来,与东坡父子切磋制墨法,并在工艺上逐渐完善。之前,东坡的松油脂加牛皮胶混合,固化得很不理想,在潘衡的技术完善里,又添加了海南特有的植物香料如沉香,使墨质有了品质上的提升。

  这里,松烟墨的研制成功,使东坡父子畅怀不已,有了书画创作上的材料保证。而潘衡回到杭州,以“东坡墨”命名,虽然价格比别人的贵两三倍,生意却十分兴隆。潘衡因此发了大财。

  人问其故,潘衡说:“前不久,我在海南岛向翰林学士苏东坡学到一种制墨秘方,我现在制的墨,质量比过去好多了!”其实,东坡在海南儋州造墨,既没有什么秘方,墨的质量也不见得好。潘衡不过是在借东坡的盛名来推销自己的产品罢了。

  东坡造酒

  东坡曾说,自己有三件事不如人:就是下棋、喝酒、唱曲儿。

  苏东坡爱酒,不求沉醉酣睡,为的是把盏临风与知心朋友同欢共乐。难怪有人称赞苏东坡是真正的“善饮者”,他虽不能多饮,但却“深识酒中之妙”。

  不善饮酒的东坡却喜欢造酒,这种爱好为他的贬谪生涯增添很多喜剧色彩。东坡居黄州时45岁,一向喜欢动手做点创造发明的东坡,从蜀州老乡、道士杨世昌那儿得到蜜酒方。他照着酒方儿做出来的蜜酒,质量并不能保证。喝的人拉肚子了,因为蜜水坏了。所以酿了这一次酒后,他在黄州就再没造过酒了。

  有了这次失败教训的东坡,造酒的兴趣反而浓了。58岁那年,他第二次被贬到河北定州。和东坡分不开的,有名闻遐迩的松酒和橘子酒,这又是东坡做过的另一种地方风味酒。他60岁时,又被贬到更遥远的广东惠州。在这里,东坡发现了一种极不寻常的酒——“桂酒”。从东坡在惠州留下的诗文里发现,东坡在自己学酿桂酒后,不但做了《桂酒颂》,还写有《桂酒诗》,几年后的1101年7月,东坡辞世前数日,还亲手写《跋桂酒颂》送给一直陪伴在自己身旁的好友钱世雄。东坡一生写了至少有五六篇酒赋。做酒只是他的一种业余爱好,也是他喜欢创造的天性使然,是他的一种快乐的人生哲学的具体表现而已,难能可贵的是,东坡将这一不折不扣的爱好保持到他人生的最后一个贬谪地——海南岛。

  东坡在给自己的一生做总结时,有一名句大家很熟悉,那就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巧的是,他在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三个贬谪地都分别留下造酒佳话,而在儋州造的天门冬酒,也是好酒的东坡酿造的人生最后一坛酒。

  东坡在《海外集》中有记载:

  “庚辰岁(1098-1099)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

  为何独造“天门冬酒”呢?

  因为那个时候的海南,热带雨林密布,雨季频繁,地表潮湿,因此瘴气流行。生活在其中,容易燥湿身热,感冒风寒,阴气重,使人打不起精神来。海南盛产天门冬,为百合科植物,也叫天冬、明天冬、天冬草、丝冬、赶条蛇、多仔婆等,是一种著名的南药,天门冬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能。《本草纲目》记载:“天门冬,煮食之,令人肌体滑泽白净,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

  东坡是一个儒释道集大成者,对药理和养生也有研究。他知晓“天门冬酒”对当下生活环境和身体需求及平衡的用途——具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的功效。所以,他才决定要造“天门冬酒”。其具体制法是:

  1,将天门冬去心捣碎,和水煎至减半;

  2、将糯米浸泡后沥干,蒸熟成饭,再摊开候温;

  3、将酒曲压碎成粉末,与天门冬药汁、糯米饭搅匀;

  4、入瓮密封,保时七天左右;

  5、酒熟,即可且漉且饮。

  制作天门冬酒,还需要一种特别的糯米,这就是海南黎族同胞种的“山兰”。“山兰”是长在山上的一种山稻,黎族同胞在依山傍坡的旱地里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一年一造,产量很低,但品质不言而喻,加上当地上乘的“酒曲”为引,东坡酿造出来的“天门冬酒”,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品质是何等的优良。所以,东坡先生沉浸在自己劳动收获的喜悦之中,边漉边饮,思绪飘渺,不知不觉中大醉了。而醒来后的诗作,又是他当下最真实的心灵写照:

  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

  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

  透过诗,我们感受到了近千年前的伟大文豪最平实而超凡的一面;那坛隐藏了千年的“天门冬酒”,至今仍在海南飘香。现在当地老百姓还有用天门冬泡酒的习惯,关于天门冬的诗歌和散文在当地作家的文本里也经常出现,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和东坡先生在历史的时空里相遇,和东坡一起陶醉在天门冬酒的醇香里……

 

 

相关链接:

《国酒》曝见证历史预告海报 酿酒精艺锻造传奇
沪指大涨1.77%站上3600点 酿酒和银行领涨
美国一家酿酒厂遭雷击现“火龙卷” 引网友关注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