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冼夫人文化节举办之际,海南传统戏剧公仔戏的精彩表演受到了众多百姓市民以及游客的喜爱。手托木头戏再次走进街头巷尾,让大家感受其精粹。
记者 吴雨倩 文/图
演好公仔戏要注入真情实感
8岁开始学习琼剧基本功,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艺,如今已经从艺28年。对冯海来说,一天不唱公仔戏,就浑身不来劲,不舒服,总感觉少了点什么。“8岁那年,我看见公仔戏艺人手托公仔唱戏,就自己用棍子插着柚子,在柚子皮上刻出眼睛、鼻子、嘴巴等造型,然后用手举着棍子,像模像样地表演着。”说起往事,冯海笑道。
海南公仔戏,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演化成唱腔,融入海南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演绎历史故事和本地民间故事,属于汉族传统戏剧类,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于一体,是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汉族民间艺术瑰宝。
海南公仔戏最初在琼北一带流行,家当很简单,几张长凳,铺上木板就成了台底。在台底上,用木条“斗”成一座小屋样的台架,挂上布景,一个小戏台就搭成了。后来,慢慢规范起来,奏乐的叫“文牌”,分为“文牌”和“武牌”,琴胡是文,锣鼓是武。冯海告诉记者,他儿子今年21岁了,从8岁起学习“武牌”锣鼓技术,现今也能独当一面,既能演绎公仔戏中的人物角色,也能在幕后做好配乐工作,他很是欣慰。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随着公仔戏的表演和唱腔唱词的不同,幕后的操纵者常常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有时候会比公仔还要丰富和动人,在幕后或者在戏班排练没有布幔遮掩的时候,观众才能看到与公仔融为一体的传神表演。
冯海为了很好地诠释人与木偶融合的说法,现场给记者来了一段公仔戏表演。只见他熟练地托起公仔,唱了一段《广东开科》唱段,剧中的主人公精神抖擞,面对困难的不屈精神。而唱词中的喜怒哀乐则表现在冯海的脸上,“虽然公仔没有任何表情,可是要体会人物的悲喜,怒要大声骂出来,喜要快乐地笑,才能更入戏,演好公仔戏。”
公仔戏博大精深需苦练基本功
说起练习公仔戏的基本功,冯海向记者示范,最初要学会如何灵活运动手腕,因为公仔戏依托最多的就是手腕的力量。“竖起的大拇指是掌控公仔方向的主要力量,朝外的一面是公仔的正面,向里的一面是公仔的背面。重点是平衡公仔,不能有一丝歪斜,无论是表演各种动作,都有其规范的表演手法。”
公仔戏的公仔就是木偶的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早些时候,公仔头部都比较小,大约30厘米左右,上半身则是用藤条竹篾编织成肩膀,双手也是用木刻而成,穿上宽大的戏袍遮掩住下半身,然后用靴、鞋代脚,木偶身上插的木棍或藤条放在靴、鞋后面,直插入头部藏于体内,以便操纵者掌握,靴、鞋也可以遮住操纵者的手。到了后来,公仔头部和身体内还设有机关,让眼睛能随之转动,嘴巴能够闭合,舌头能够伸缩自如。
“公仔戏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佛祖、女娲、海龙王、圣母、雷公、雷婆、老虎、仙女等20多种。表演程式有手势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跪马、射箭、玩扇花、罢牛耳、打虎架、滚翻、眼睛转动、嘴巴张合、双手抓拿等10多种,根据剧情的需要灵活运用。而且,一出公仔戏一般需要一人分饰几角,因此需要每个人都要熟悉整台戏的唱本,懂得每个角色的唱腔,要随时准备在他人忘记唱词的情况下救场。”冯海解释说。
盼望公仔戏从农村走向城市
近日,随着冼夫人文化节的开展,冯海带领着三江文化站公仔戏团到海南多个市县表演,受到了父老乡亲的欢迎和喜爱。冯海说,每到喜庆的日子,《广东开科》、《双凤朝阳》等表现高考及第、有情人终成眷属经典剧目都会格外受到欢迎。现今,虽然老一辈的公仔戏艺人较多,但年轻人喜爱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了,除了专业技能难,市场难以走俏外,更多的这项传统手艺传播的范围较小,多在乡村中演出,因此在传承中有种青黄不接之感。
冯海透露,近期他已经申报成为国家级海南公仔戏的传承人,“责任会越来越大,但我期望可以通过我的绵薄之力,将海南公仔戏传播更远。”若要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除了拥有25年以上的从艺技能外,还要收徒,将手艺传给下一代。早在十余年前,冯海就收了几个勤奋且有天赋的徒弟,而今已经成年的他们热爱公仔戏,并将传播弘扬公仔戏为己任。
公仔戏不应仅限制在乡村表演,其应该有更广阔的舞台。在冯海看来,市群众艺术馆根据市民的文化需求,不定时组织非遗项目在海口市骑楼老街等多地公开演出是对公仔戏最好的传承和保护。除此之外,公仔戏的人偶制作、征集和保护公仔戏的剧目、培养熟悉操纵导演偶像的艺人和演奏的乐手,培养文化艺术活动骨干、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并通过展演、比赛等活动,才是扩大公仔戏影响,培养新观众群的最佳途径。
海南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海南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海南公仔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重点保护名录。
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全用海南方言演唱,主要板腔为中板,演出剧目除外地传入的杂剧、传奇剧目外,也有由本地艺人根据传说和本地故事改编而成的剧目,这标志着海南的公仔戏已完全成熟。有自己的独特唱腔,用方言演唱,有自编自演的本土艺人队伍,伴奏音乐全部运用本土的八音乐器乐曲。
解放后,公仔戏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得到不断的充实、发展和提高,成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艺术。主要包括:偶像制作工艺、公仔戏之偶像是木雕工艺美术的杰作。公仔戏的偶像现今一般有20多种,角色比较齐全。
(吴雨倩辑)
相关链接:
海南公仔戏:演活传统文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