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慈善,与琼岛相伴成长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蔚林 时间:2016-04-18 11:42:12 星期一

 1930年7月1日,海南医院落成。

海口钟楼由商界人士和侨胞捐资建设。

旧时私立海南大学。

  慈善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放眼近代的海口,医院、学校、桥梁、水利……大多成规模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都是社会各界集资建设而成。它们中的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当年的作用,承载着海南人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

  红墙砖筑体,白石灰塞缝,它在深绿椰叶的掩映之下,傍水亭亭立了将近百年。始建于1929年的海口钟楼,已经步入耄耋之年。可它依然数着轻盈的秒数,发着悠扬的乐音,沉静地注视和守护着这座日新月异的滨海城市。

  87年前,尽管已是十分繁荣的商业城市,海口仍然没有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于是,爱国商人周成梅发动当地商界和海外侨胞,捐资出力在长堤路码头,建起了这座“高五层、占地16平方米”的钟楼。

  放眼近代的海口,医院、学校、桥梁、水利……大多成规模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都是社会各界集资建设而成。它们中的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当年的作用,承载着海南人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

  报效桑梓情更切

  1947年11月8日,海口市得胜沙附近的椰子园中一派热闹景象。这一天,海南第一所高等学府——私立海南大学正式开学,400余名省内外学子将在这里接受青春的洗礼。

  人们不禁要问:这所南陲学府是如何在风雨飘摇的中国历史转折期呱呱诞生,成为海南高等教育发展史的肇端?

  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邢寒冬说,海南人向来重视教育。近代海南因为地处偏远南疆又经历战火侵袭,教育事业处于长期落后的局面,这种捐资兴办教育机构之潮流便逐步兴起。

  有的政府机构为鼓励华侨捐助学校,对侨胞给予补助以及政策优惠,比如接受华侨子女回国受教育,并根据其受教育程度给予特殊的补充教育……这些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华侨捐助办学的力度,出现了完全由华侨捐助建立的华侨学校,比如文昌华侨中学、琼山华侨学校等等。

  为什么政府机构将希望寄托给华侨群体?众所周知,海南有着漫长的“下南洋”历史。自南宋以来,就有一代又一代数不尽的“番客”离国避难或是谋求生计。累计至今,分布在全球各大洲的琼籍海外乡亲已达300万余之众。

  这些琼籍华侨有着深厚的桑梓情怀,在国外立业之后便抱着满腔报国报乡热情。当他们得知,抗日战争之后,海南全岛共有1500多所学校,但中学只有寥寥可数的14所,大学更只能是莘莘学子遥不可及的梦想时,强烈的使命感就油然而生。

  据史料显示,当时建设私立海南大学的募资目标是“国币268亿4千万元”,在海南精英林少波、韩汉藩等人的奔走之下,一笔笔捐款如雪片般从海内外纷至沓来。截至1948年私立海南大学董事会成立时,已收到捐款“国币1045亿元以及港币、美金各4万多元”,远远超过募资目标。

  在其他教育机构募资建设过程中,华侨也是最为踊跃的参与群体之一。有的富裕华侨捐款数万建设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有的贫寒华侨纵使“凑份子”也要行善,捐款5元、2元、1元的大有人在。

  翻阅厚重的华侨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雨亭楼、侨光楼、凤栖楼,还是泰坚楼、逸夫楼、欧宗清厅;无论是私立琼海中学、私立海南大学,还是文昌中学、罗峰中学,都能生动诠释华侨群体为海南慈善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聚沙成塔力量大

  除了教育机构,许多公共基础设施之建设在百废待兴的近代海南,也是政府无法一力承担或包揽的重大工程。

  前文提到的海口钟楼就是周成梅发动海口商界和海外琼籍侨胞捐资,拟仿照上海、广州等开放口岸城市构筑的。其中,设置在钟楼第五层的大钟由香港海南商会周文治捐赠,设计十分精巧——四面由7块2公分厚的大理石构成直径为2米的钟面,钟点就刻在大理石钟面上并嵌上铅片涂以黑色,报时音响由2个一大一小的鸣钟铸成,由长短音混合发声,每隔30分钟报时一次,乐声庄重悠扬。

  “当时热衷于参与慈善事业的,除了华侨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商会。商会会员大多事业有成、颇有家底。为慈善事业慷慨解囊,不仅是他们回报社会的方式,也是他们扬名立万、树立威望的机会。”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兴吉举例,海口总商会从清代末年成立之初起,就积极参与开设学堂、创办医院等慈善事业,如今的海南中学(前身为私立琼海中学)、海南省医院(前身为琼州海口海南医院),都是海口总商会的会员积极参与创办的。

  张兴吉告诉记者,20世纪20年代海口独立设市后商旅云集、百业俱兴、人口激增。但是当时全市仅有少数几家医院,如公立的惠爱医院、私立的爱生医院,以及基督教创办的福音医院等,医疗设备落后且不具备住院留医条件,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

  1926年夏季,海南北部地区突然鼠疫猖獗,受此影响死亡的居民众多。张兴吉说,“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建立起一座现代化医院,成为了海口士绅官民的一致期盼。”

  于是,在周成梅率先提议建设琼州海口海南医院并带头捐款,同时出资购置土地供建院使用后,海口总商会副会长何位川和会员吴为藩、梁骏臣、王国宪等人纷纷响应,香港海南商会创始人周雨亭等海内外海南商会会员也云集而来,海南历史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医院从此诞生。

  这座医院在1951年与海口福音医院合并成立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医院,又在1988年海南建省后升格并更名为海南省人民医院,薪火相传至今仍走在海南医疗卫生事业之前列。

  万古流芳美名传

  海口人大多知道龙岐村。因为龙岐村建起了海南最早的伏波将军庙,从此声名远扬。

  和龙岐村伏波将军庙一样,为众人集资修筑的庙宇、宗祠在海南各市县随处可见。这些庙宇、宗祠不仅用于宗教祭祀,更能为村人提供集会议事、文化交流、公共娱乐的公共场所。

  张兴吉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在很多庙宇、宗祠周围见到“功德碑”“万古流芳碑”等碑文,上面镌刻着筹备建设时捐资出力的人员名单。

  不限于村庄的庙宇、宗祠、桥梁、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宗族同样注重对后辈的培养扶持,当后辈考上大学而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学费时,宗族长辈便会向其伸出援手。这样的好传统一直传承到今天。

  每每金秋放榜,海南各地便兴起宗族助学风潮,仅去年一年就有如下新闻:黄氏助(奖)学基金拨款30万元,为100名黄氏学子发放助学金;符雅教育基金会发放助奖学金22万元,资助、奖励符氏学子达233人;海南至德(吴氏)文化研究会向46名吴氏学子发放奖助学金逾20多万元……

  邢寒冬说,除了华侨、商会、宗族,还有许多慈善家也在近代海南的慈善事业中留下美名。比如,周雨亭捐建私立琼海中学,郭巨川捐建文昌南洋镇迈众小学,王照松向文昌中学捐资1万块光洋用以修办图书馆……

  “捐资2斤黄金和2000块大洋修建同源书院的薛其和本身是一个特别简朴的人,走在路上没有人能看出他是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华侨。他常常戴一顶草帽,穿一双破鞋走在路上,外出只带一颗咸鸭蛋就着稀饭吃,相传一颗咸鸭蛋能从琼海吃到陵水。”邢寒冬说,薛其和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捐给了海南的教育事业。

  当前蒸蒸日上的海南慈善事业并非无源之水。据邢寒冬考证,早在近代以前,至少在宋朝时期,海南各地就曾兴办义学、社学等教育机构,这些行为已经可以看作是海南慈善事业的萌芽。

  一脉相承的慈善理念,如同一汪源远流长的清甜甘泉,自百川而下东流入海,紧紧拥抱着这座美丽的岛屿。

 

 

相关链接:

法媒关注南希·里根逝世 奥巴马赞其慈善事业贡献
悉尼大学生拍裸体挂历助力慈善事业
红会信任危机倒逼慈善事业改革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