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曲艺
黎锦文化研究者王海昌: 一幅黎锦就是一个故事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杜颖 时间:2016-06-16 09:41:23 星期四

王海昌(右一)1982年下乡调查黎族织锦工艺。

王海昌站在一张龙被前。

  文记者 杜颖

  对黎锦苦心研究十数载,海南黎锦文化研究者王海昌每每讲起多年来与黎锦的情缘,总不禁神色飞扬,尔后那眼神又变得深沉,从中透露出的,是对海南古老技艺的执着情怀。

  谈起对黎锦产生兴趣,王海昌的故事就要追溯到30多年前的1980年代。

  当时还是年轻小伙子的王海昌,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任考古征集部主任,主要工作任务和集中考察的对象就是民族文物。1980年至1982年,广州美术学院金景山教授受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邀请,到五指山搜集研究黎族传统的纺染织绣工艺实物,走访了上百个村寨,搜集挖掘到一大批黎族服饰和龙被等实物资料,而跟从金景山教授一起踏访黎村的就有年轻的王海昌。

  1983年,金景山的专著《广东黎族染织刺绣》出版。“一幅黎锦就是一个故事,那么丰富的婚礼图、农耕图、甘工鸟神话故事都蕴藏于黎锦之中,这些太值得学习了,我被那些绚丽斑斓的黎族织锦图案图腾深深折服。” 从那时起,王海昌爱上了黎锦,从此黎族苗族地区的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了他的足印,这样追寻的跋涉持续了20年,直至2004年10月他被调回省城。

  “在五指山区,见到的黎锦龙被很多,我当时都用胶卷相机拍下来,可海南潮湿,照片多数也保存得不好。”王海昌说,那样一个年代,谁也不会想到日后黎锦成为世界非遗技艺,尤其龙被等会产生那么高的市场价值。彼时,包括农民、搜集者甚至专家在内,或许都没有把对黎锦的认识“抬”得那么高,王海昌对此感受颇深,他举例说,“你到一户农家,看中了黎家人的黎锦,有时候留宿和黎家人吃饭、喝顿酒,交谈甚欢,他便会把一款好锦送给你。”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黎族妇女结婚时穿的那套黎锦,黎家人是绝不会出卖或赠予的。”王海昌说。

  多年前,王海昌在白沙(润方言较为集中的地区)南开乡一户黎族人家偶然发现了一套上年头的织着大力神图案的黎族服装,一次次登门,可这户人家始终不卖,后来才吐露实情:黎族男女结婚时穿在身上的那套黎锦意义非同寻常,尤其珍贵,按照黎族传统习俗,这一套黎锦,或许一生只穿两次,一次是结婚时,一次是离世时。也就是说,结婚穿戴的黎锦,人过世的时候是要“带走的”。而王海昌看中的正是那户人家长辈阿婆结婚时穿的一套最精致的黎锦,腰部织有异常精美的双面绣。“几年后,阿婆过世了,果真就带走了黎锦。”王海昌感慨道。

  此后多年,手工织就的黎锦服装,市场价值一直不断上涨。再后来,在市场上,能体现出黎族传统黎锦技艺中最高超的手工双面绣,一套就要卖到万元以上。与黎锦服饰同样看涨的还有龙被。王海昌说,1980年代,一幅上好的龙被800元左右就可以买到,如今好的龙被一件难求,一旦出现,售价以十万计。而在黎族传统中,龙被也早已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的,在族里,必须是德高望重且上年纪的老人才能够使用,这也更加决定了它的价值及稀缺性。

  王海昌对黎锦的预判也没有偏差,2006年,黎锦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黎锦织纺技艺成为“世界非遗”。黎锦被送到香港等地区展览,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人流如织,展览没举办完,黎锦就被抢买一空,这也更印证了黎锦在市场上愈发珍稀的价值。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