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业余剧作家潘正桐坚持琼剧创作半个世纪 让年轻人爱上现代琼剧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蔚林 实习生 陈卓斌 时间:2016-07-14 10:23:18 星期四

2014年3月5日晚,潘正桐编剧的《我们村的三把火》在海口市永兴镇美孝村演出。陈耿 摄

潘正桐近照。 陈蔚林 摄

现代琼剧《古城春晓》剧照  文记者 陈蔚林 实习生 陈卓斌

  “金乌欲坠隐西山,留余晖,映纱窗,倦鸟知还相呼唤,并翼投林影双双……”炎炎夏日,茶馆里传出悠然古朴的琼剧《张文秀》唱段。

  走近一看,一位老先生正靠着椅背,轻打拍子,沉浸在自己的戏剧世界里。见记者来到,琼剧爱好者、业余剧作家潘正桐一边展示着面前整齐码放的几部剧本,一边带着笑意为我们哼唱其中的经典片段。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琼剧达半个世纪之久,他的剧目在许多琼剧“票友”看来,比一些专业剧作家还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可惜,我们这些老人家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可剧作的新生力量又出现断层,我最担忧的是后继乏人。”年逾古稀的潘正桐在谈到海南戏的传承问题时收起了笑容,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后又正色道:“我这些年多写现代琼剧,就是为了吸引年轻人欣赏琼剧、了解琼剧,以培养出更多琼剧爱好者,把底蕴深厚的琼戏文化传承下去。”

  剧迷父亲带他走上琼戏路

  天将黑,干完农活的人们刚放下锄头,就三两结伴急匆匆地往墟上走。好容易挨到私塾放课,年幼的潘正桐一路小跑,回家搬起小板凳,拉着父亲的手,就风风火火地出了门。等他们赶到时,小广场里已经来了不少人,站着的,坐着的,满地跑的,场面热闹极了!原来,今天是游走民间的戏班子到墟上唱琼剧的日子。

  潘正桐记得,彼时的琼剧,多是演些爱情伦理、家长里短的内容,像《张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糟糠之妻》等等。因为父亲是几乎每场必看的琼剧迷,尚不能完全看懂剧情的潘正桐也跟着看得津津有味。或许就是从那时起,他便与琼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独子,父亲特别重视对我的教育,6岁就送我去上私塾,后来又支持我做了教员,这一做就是十年。”虽然承担着教员的工作,潘正桐心中却依然留着那个“琼剧梦”。于是,他在教学之余不仅学唱琼剧,还开始提笔创作剧本。

  万事开头难,潘正桐说:“一开始写剧本的时候,确实无从下笔。但我在看剧时,会琢磨剧中人物的塑造、冲突的安排、台词的设计,包括借鉴别人戏里的谋篇布局等。我母亲也教给我很多海南本土的俗语、谚语,通过加入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台词,观众便更容易理解剧情,看懂故事。”

  在武侠小说中,光自己勤学苦练,往往还不够,必须得拜一位得道高人为师,才能打通任督二脉,功力大增。对于潘正桐来说,这位恩师就是知名琼剧剧作家、琼崖纵队老战士朱逸辉。

  大约在1976年,朱逸辉经常在体验生活、寻找剧本灵感期间,到潘正桐教书的中学指导他进行剧本创作,“朱老师在韵律、曲牌、板腔等方面都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可以说他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有了名师指导,潘正桐在剧本创作上可谓是如鱼得水,彩笔生花。当时的琼山县琼剧团在文革期间缺少编剧,就召集全县高中语文教师举办剧本创作培训班,希望从中择优录取。潘正桐就是借着这个机会,以剧目《新渔民》脱颖而出,正式开始了他的琼剧创作事业。

  服务大局创作现代新琼剧

  对于原创剧目受众,潘正桐给出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写给年轻人看,去感染他们,让他们喜欢上看琼剧、唱琼剧、写琼剧。”

  就以他为助力海口“双创”创作的大型现代琼剧《古城春晓》来说,今年以来已经在市内连续演出20多场。“我记得,在海口市梧大村演出时,还有青年观众向我表示,演出时长太短,看得不够过瘾!”他对年轻人的好评总是非常受用,“古装琼剧他们不喜欢,就爱看现代琼剧,因为现代琼剧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

  “就说《古城春晓》吧。为了找准下笔的角度,我思考了几天几夜,深入街头巷尾走访群众,听他们谈自己的‘双创’故事。比如剧中卖菜的谢春妹,在现实中就有原型。”潘正桐介绍,这部剧结合了“双创”为民、“双创”惠民的宗旨,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解答了很多民众对于“双创”工作的疑惑。

  比如,剧中不仅讲到了“双创”工作的重点要点,而且在塑造主人公叶惠敏时,还描述了她上门慰问占道摆摊被劝返群众,还帮助他们再就业的鲜活细节,生动刻画了人民公仆的为民情怀,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他创作的《好村官洪庆芝》,则是根据海口市美岭村委会副主任洪庆芝一生服务百姓,积劳成疾,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真实事迹来创作的。“这部剧光剧本我就改了6稿,几次去村里采访。因为他属于凡人善举,为群众做的事情都很朴实,在创作时有一定难度。”他对那次创作经历印象深刻:九旬阿婆黄赛莲说,台风发生时是洪庆芝二话不说背起她就走;洪庆芝家属则说:“他总是骑着二手的旧电动车,戴着草帽挎着包,笑称这是自己的‘三件宝’。包里装的都是公章、文件,住院时也随身带着,在病床上还坚持工作。”

  潘正桐说,有了这些脚踏实地收集而来的好素材,《好村官洪庆芝》才特别令人动容。公演时,无论是否曾与洪庆芝有过接触,许多观众都止不住滚烫的泪水。

  重传承为琼戏寻找火炬手

  谈到琼剧的现状,潘正桐用手指连续敲了三下扶手,强调了自己的担忧:“现在本土编剧人才青黄不接,从省外请来的编剧又‘水土不服’,作品中缺少海南味道。更遗憾的是,年轻一代的海南人,别说看琼剧,很多甚至连海南话都不会说了。”

  “普通话要推广,海南话也要继承,不能让海南方言和琼剧文化萎缩消失,砸在我们手里。”他对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作了很多思考,认为教育部门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就鼓励学生开展编、演琼剧的活动,并且鼓励省内高校培养琼剧编剧人才。其他部门也要携起手来,共同营造传承海南本土文化的浓厚氛围,培养和增强海南文化自信。

  尽管退休多年的潘正桐已经76岁了,但他仍然坚持每天8小时伏案写作琼剧剧本,这样的工作劲头是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的。他坦言,“搞剧本创作是很辛苦的事情,比如采访时会遇到有些人对事情有顾虑、不想说,创作时睡眠得不到保障等等困难,确实很需要有奉献精神。”但他就是放不下挚爱多年的琼剧事业,“看到自己的戏被搬上舞台,被观众们喜欢,说觉得好看,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特别是年轻人对这几部现代琼剧的喜爱,让我在创作时格外有成就感。”

  他带着满脸笑意透露,如果身体情况允许,今年内,他还将为屯昌县琼剧团和澄迈县琼剧团创作两部大戏,而明年的《才子丘濬》、《清官海瑞》两部剧作也已经提上日程。记者了解到,这个高产高质的业余剧作家刚刚在海口市琼山区政府和区文联的支持下,把近年来创作的5部琼剧作品编入了个人作品选集《琼台春》,可以想象他将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了琼剧创作之上。

  但他始终谦逊:“我不是专业作家,只是想发挥余热,在有生之年为琼剧事业多培养一些青年火炬手,让他们继续传承琼剧之光,别让这颗火种就此熄灭。”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