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走进儋州神冲、洋浦干冲,探秘古老捕鱼方式 筑海滩围堰 等鱼群入“冲”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易宗平 时间:2016-07-28 14:59:25 星期四

俯视下的洋浦石冲遗迹。 吴文生 摄

儋州市木棠镇神冲村海滩。(资料图片)

洋浦干冲辖区王宅村保存完好的石冲堤坝。 王辉山 摄

洋浦干冲地区倒塌的石冲堤坝。 王辉山 摄  

  文记者 易宗平 通讯员 林鸿民 王辉山

  潮涨潮落,历代渔民演绎了多少海的故事;云卷云舒,历代渔村承继着多少海的传说。

  古代没有音频、视频,但渔村渔民的建筑或构筑物遗迹,却还原和体现着他们生产生活的平凡与神奇。

  在儋州木棠神冲、洋浦干冲王宅等村子的海滩围堰实地考察、采访,发现虽经沧桑岁月的冲刷,仍可让我们领略到古代渔民的聪明才智。

  海滩围堰,省力坐捕

  在儋州北岸地区,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古村落——木棠镇神冲村。

  在临海的沙滩上,有几处用火山石建成的围堰。当问及这些围堰的作用,神冲村负责人何三杰告诉记者:“涨潮时,海水漫过围堰;退潮后,不少鱼虾则被拦在了围堰里。”

  这种捕鱼法,连同海滩上的细沙、鹅卵石、火山岩,难掩原生态的魅力。

  过去,不仅仅是儋州神冲村,洋浦干冲辖区王宅村的沙滩上,也有这样的捕鱼法。

  以前,洋浦是儋州区划的一部分,如今仍有与儋州声气相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当地渔民们说,在儋州话里,“冲”指的是海边沙滩或礁石间围合而成的水塘。当地“石冲”,也称为“渔冲”“冲篱”。因此,洋浦“干冲”这个地名由来,同样与当地广泛分布的“石冲”有关。

  “冲”是在潮间带区域,堆砌弧形石堤或是水坝,利用海水涨潮时淹没石堤顶部,鱼群随着潮水进入“冲”内觅食;退潮时海水流走,鱼群滞留“冲”内,人们便可下“冲”捕捉。“冲”的构成主要有冲堤、冲房、冲门、鱼井等等,虽是就地取材,但这样的构筑物有明确的功能区分工。

  海南省海洋环保协会有关专家认为,建“冲”捕鱼,成为一种人类历史上原始陷阱渔猎,体现了先人们的生存智慧,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利用,也是海洋文化的表征。

  事实上,“石冲”作为一项非常古老原始的捕鱼设施,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称之为“箔旋”,东晋称之为“泸”,唐朝称之为“沪”,明清则称之为“渔簖”。中国台湾现代称之为“石沪”,有文字记载台湾“石沪”历史超过300年。据称,儋州、洋浦的“石冲”,至少有500年历史。

  “利用这种‘冲’捕鱼,省时省力,可以说是坐等鱼群入‘冲’。”何三杰指着沙滩上的“冲”自豪地笑道。

  潮涨潮落,把握规律

  何三杰的自豪,既有对祖辈父辈发明出以“冲”捕鱼这种聪明才智的景仰,也有对包括渔业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生态尊崇。

  与拖网、毒鱼、炸鱼捕鱼方式相比,用“冲”捕鱼在生态保育与水产资源保护方面有其更大的优点。

  对此,海南省海洋环保协会有关专家指出:其一,遵循潮汐规律来守“冲”待鱼,它是大自然对人类智慧劳动的馈赠,是生态保护渔法,不会有过度捕捞的弊端。其二,构筑“冲”的石材是纯天然坚硬岩石,不会对水质产生污染。其三,“冲”建造在潮间带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离岸海堤,不但对海岸带起到保护作用,也减轻风浪对陆域土地的侵蚀,实际上是一项海洋环保工程。

  关于把握潮涨潮落规律,北部湾渔民长期实践形成的潮水簿,有着生动而准确的描述。

  今年82岁的神冲村村民何文现,年轻时是神冲村的能人,既有多次出海经历,又是村里祭典的主持人。与记者聊天时,何文现说,村里有与海南东部“更路簿”相似的“潮水簿”。所谓“潮水簿”,就是大帆船出海前,按照天干地支推算,遵循海水涨潮落潮规律的导航经验。

  尽管村里已找不出纸质的“潮水簿”,但何文现随口就能背诵出一组歌诀:“正月寅,寅属虎,虎啸初七二十一;二月卯,卯属兔,兔行四更十九州……”他解释道,农历正月初七、二十一,就是潮期;农历二月,初四和十九,也是潮期。每逢潮期,一般会涨潮,此时渔民们就可以等着大海把鱼群送入“冲”里,退潮后即可前往捕捉大鱼,小鱼则可继续喂养。

  昔日荣光,时移世易

  无论干冲还是神冲抑或北部湾沿线的新州、海头、峨蔓等镇渔村,都曾闪耀着历史的荣光。

  明清时期,神冲港是儋州北部的良港,甚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此港还呈现出舟楫往来的景象。只不过,如今随着陆路的开通,完成历史使命的神冲港才悄然落幕。

  洋浦区域濒临的北部湾,曾是我国著名的南方大渔场。但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建“冲”捕鱼,成为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工具之一。海南建省办特区伊始,洋浦成为海南第一个大型外商成片开发的经济特区,码头港区建设启动后,海岸带上的石冲大多被填埋。

  儋州市新州镇攀步村,曾经也有类似的“冲”。今年51岁的该村渔民李昌年回忆道:“我们祖祖辈辈都以打渔为生,除了在海滩上围堰捕鱼,我从16岁起,就跟着大人一起出海。”

  摇着橹,划着桨,升着帆——这是李昌年二三十岁时出海驾的木船,抗风浪能力小,主要在北部湾近海捕捞。2013年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他与相关企业合作,筹资700多万元建造一艘228吨位的大船。其中,李昌年出资60多万元,其他资金来源于合作企业、国家财政补贴,以及银行贷款。

  像李昌年这样走出滩头小“冲”,驾着大船出海的渔民越来越多。海南南海现代修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陶金海告诉记者,该公司承揽了儋州16艘大型捕捞船的建造工程,工程总投资2.23亿元,渔船吨位均在200吨以上,其中有6艘吨位为775吨。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近年来,随着我省扶持渔民“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优惠措施的推进,儋州神冲、洋浦石冲等地原始的围堰捕鱼生产方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新州镇攀步村走出一批现代渔民,洋浦石冲不少渔民转变为洋浦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工人,木棠镇神冲村的渔民正在着力打造旅游景点。

  交通要“冲”,“冲”出深海,“冲”向现代,这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渔业文明,正迎来华丽转身的时代契机。

  只不过,这样的转身有牵挂,有阵痛,也会有期盼。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