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旧历年关,冯白驹和符明经、王业熹分析形势,三个人一致认为,封锁时间一长,再加上春节到了,敌人已经松懈,围而不剿,兵力减弱。这正是我们下山的好时机。于是,一天黄昏时分,冯白驹领着25名干部战士,告别了母瑞山,向山下走去。
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熟悉的路,但他们一步一喘,步履维艰。这一年多来,他们都变得虚弱不堪。但是,不能倒下,咬牙坚持啊!他们已经看到了东山再起的明天。
他们从敌人的结合部悄悄摸出山,向就近目的地新兴进发。炊事员李月凤是那里人。她带路,大家日伏夜出,经过两个夜晚,到达澄迈县的一个村庄。李月凤的家就在这里。25个人躲在村边的树林里,李月凤进村联系。她用手指梳理了一下自己散乱的长发,进村去了。
冯白驹和同志们从日出等到日落,从黄昏等到深夜,总不见李月凤的影子。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冯白驹安排三爹和环忠留在原地等李月凤,其余的人转移到深山隐蔽。第二天中午,他们忽然听到从村庄方向传来几声枪响,大家顿时紧张起来,都把枪紧紧地握在手里,随时准备对付意外情况。直到晚上,三爹和环忠才回到深山里,大家一拥而上。三爹悲痛地说:“就在中午,我们忽然听到村子里一片吵吵嚷嚷声,我爬到一棵大树上朝村子里望:一伙敌人把李月凤五花大绑,正推推拉拉地向村外走。李月凤满身是血,她放声大骂:匪徒们,你们杀吧,你们不要妄想我出卖革命!你们杀了我,革命也一定会胜利!李月凤的声音很大,不用说,她是有意让我们听见后转移。环忠忍不住了,要朝敌人开枪,被我拦住。敌人把李月凤枪杀了。”
听了三爹的叙说,冯白驹和同志们全体肃立,默默悼念这位曾与大家患难与共的好同志、年轻的红军女英雄。
李月凤牺牲后,对山下的情况无法了解,冯白驹看到形势如此严峻,领着同志们又回到母瑞山。
过了一段时间,冯白驹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琼山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比较好,自己生长在那里,又在那里工作过多年,各方面情况都熟悉,到那里去是比较合适的。冯白驹的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1933年4月,冯白驹领着20多人再次告别母瑞山。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冯白驹领着大家向海口至嘉积的公路朝北走。实在走不动了,便在山林里倒地睡下。到天亮一看,睡觉的地方竟是一片坟地,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坟。这是敌人不久前对这里进行残酷的清剿时留下的。
走走停停,三天三夜后,冯白驹领着大家终于回到琼山县大山乡长泰村。
冯白驹一个人摸进家门。老家的大屋已被烧毁,只剩了厨房和做牛栏的横屋。他压低了嗓子叫了半天,没有人应。出了什么不幸的事吗?不像是,厨房里有火光。
门吱的一声开了,一线灯光射了进来,母亲走进来。他兴奋得几乎跳起来。
“妈,妈!”他向妈妈扑去。
“你、你是谁呀?”母亲向后倒退了一步,惊恐的双眼直盯着他。面前站着的实在不像人呀!
冯白驹的眼泪也不知不觉流下来。母亲老多了。这些日子,父亲一直被关在监狱里,母亲一个人东躲西藏,不知吃了多少苦,担了多少心。
母亲马上做饭。冯白驹把饭拿到村外的树林里,同志们躲在那里等着他,他们吃了一年来的第一次饱饭。他们又回到母亲的怀抱,又回到大地的怀抱了。
冯白驹他们从母瑞山突围回到老家长泰村时,白色恐怖依然笼罩着琼崖大地。冯白驹把从母瑞山下来的20多个红军战士编成4个游击小组,分散到各县开展活动,打击反动民团,鼓舞斗志。新的琼崖特委组成了。
在他们的努力下,各地党组织陆续恢复,群众看到了希望,纷纷帮他们做事,大批堡垒户形成,特别是妇女、老阿婆,不为敌人注意,帮他们找粮食,找药,送情报,群众成了红军的又一座“母瑞山”。正像冯白驹说的,“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红军和群众携起手,在废墟上重建信心。全岛县委先后恢复,建立了琼崖红军游击队,各根据地也逐渐有了转机。
冯白驹带领24位同志从母瑞山成功转移,在琼崖革命史上有着深刻的意义,是“红旗不倒”的一个标志,以冯白驹为首的琼崖党政军领导核心的保存,对以后革命斗争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