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曲艺
老戏院刻录旧时光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王玉洁 时间:2016-08-24 16:01:50 星期三

2009年的和平电影院。 记者 李幸璜 摄  文记者 王玉洁 实习生 梁梦琦

  在柔软的旧时光,老戏院承载了许多海口人美好的回忆,无数个日日夜夜,婉转琼音从艺人口中传来,在琼州大地唱响,让人欢喜,让人痴迷。那一座座倒了的或重建的老戏院,它们就像不曾远去的老朋友,你只要推开门,就能将一幅幅海口人的文娱生活画面串起来。

  从民国时期至海南建省后,海口曾先后出现19家演琼剧的剧场。

  永乐戏院

  海口的第一家戏院

  如要说海口的第一家戏院——永乐戏院,故事就要从清末讲起。

  据《海口文史资料》记载:在海口地区,光绪年间建有永乐戏院,由当时各个琼剧班主集资,吴世恩牵头组织,1897年建成。较为简陋,却为海口第一家营利性演出场所。

  吴世恩是清朝海南第一武官吴元猷的儿子,史料记载他是一位正二品武将,但其后人认为他更是一位爱看戏、会做生意的“大商贾”,牵头建戏院,既能满足吴世恩戏瘾,又是一件商机无限之事。

  明末清初,除了“闽班”和“潮班”,粤剧团经常到海口演出,琼剧内容不断因吸取这些剧种特色而愈加丰富。光绪年间,琼剧开始在海口府城一带繁荣兴盛,各种琼剧班纷纷成立,戏台也在海口各乡坊、村庄、会馆、公庙间纷纷建立。《琼山县志》记载:“光绪年间,甚至时非中元,任意建蘸(还愿酬神的仪式),自7月至12月,无月不场做戏。”

  永乐戏院旧址在今天的海口解放东路尽头,琼剧作曲家吴梅告诉记者,他听长辈说,永乐戏院起初是海口水师营参将衙对面的荒草地,可当时吴世恩偏偏看中了。

  清光绪20年至23年(1894-1897年)间,在吴世恩的牵头组织下,由彩文、梨园、琼顺、福堂等几个琼剧大戏班班主及其他豪绅共同出资建设了这间永乐戏院。受限于当时的建筑水平,这家剧院全部使用竹子搭建,后人又称为“竹世界”。

  戏院建成后,由各个出资者承包出售门票,吸引了不少海口城区居民和达官贵人的光顾,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间以琼剧、粤剧为主的戏院成了海口居民看戏娱乐的重要场所。

  永乐戏院建成四年后,毁于一场台风,但百姓的记忆却被保留,戏院旁边的永乐街(现海口市解放东路)因永乐戏院而得名,街名沿用了多年。

  大同戏院

  半个世纪的柔软时光

  建于1917年,拆于1973年,大同戏院陪伴了海口市民半个多世纪,多少柔软的唱戏与听戏时光在这里停留。

  百年后的今天,大同戏院消失了,位于原址的海口市第十三小学(今博爱南路),周围密集着五金店、饮品店等小型商铺,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我没见过大同戏院,却总听这条街老一辈人提起这个名字,倒也不觉得陌生了。”海口市民老周虽没有在这里听过戏,但其大手一挥,倒也能指出戏院的旧址。

  总有些人的童年记忆与大同戏院密不可分。

  “走,去戏园看戏!”四周邻里随意吆喝一句,就能唤来不少戏迷一同前往,母亲领着吴梅穿过一条小巷,直接来到大同戏院门口,他们买上两张前几排的对号座,在精彩的琼剧中悠然度过一晚。

  吴梅说,演出前,剧院内总是人声嘈杂,可一旦演员开唱了,场内便安静下来了,时不时传来观众跟着剧情跌宕起伏的喝彩声,还有小孩子悉悉索索吃点心的动静。遇到好的剧团演出时,座位满座,观众还可以在栏杆外站着看戏。“戏院里还卖有甘蔗、花生、瓜子、香烟等,座位席后面还能买到粥、汤粉,观众可以一边看戏一边吃东西。”

  海南解放后不久,新成立的“新群星琼剧团”和后来成立的“海口市粤剧团”演员大都长期住在剧场里。国家一级琼剧演员陈育明就常常住在戏院里。

  能承载1000多人看戏的大同戏院由杉木建成,后台化妆间不大,从化妆间走下楼梯,就到了演员休息的地方。像陈育明这样的年轻演员,常常两张靠背椅一拼,就是一张床。

  至日军侵占海南岛期间,战乱让戏班很少到乡下演出,吴梅回忆,当时大同戏院的戏也排得少了。“戏院舞台的照明设备本就落后,到了1940年代,空袭和电厂故障的频繁,使得剧场灯光愈加昏暗,演员常常用自己带来的汽灯照明。”

  从上世纪初到上世纪50年代,海口虽还建有幻真戏院、新戏院、中华戏院、民乐戏院,甚至还有华侨牵头建成的极具西洋风格的冠海戏院,但唯独规模较大的大同戏院最负盛名,不仅是海口人心中看琼剧的首选,更是粤剧、潮剧、京剧、杂技、魔术、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的青睐之地。吴梅说,“当时一些受了文明戏影响的《爱河潮》《新人之家庭》《红泪影》多个新剧目也都在大同戏院上演过。”

  “陪海口走过战乱与解放的大同戏院虽经历了诸多风雨,却不敌1953年的一场大台风,剧院的房顶都被掀翻了。”吴梅和陈育明满是感慨,1973年,大同戏院正式拆除,退出历史舞台。

  集新戏院

  与广场戏院相邻

  一片土地,戏曲在传唱,戏院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连接人们的文化生活,从未有过空白。

  自永乐戏院拆除后,曾为练兵场的空地又被一位华侨购买,这块土地便有了新名字,叫“饶园”。许多集会、娱乐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海南琼戏班常在这里搭台演出,有时棚班互唱对台戏,“饶园”成了海口广受市民欢迎的活动广场。

  海南解放后,竹世界(后改名为“集新戏院”)在这里建造,没多久在集新戏院旁,隔着薄薄的木板,又建了一间以演粤剧为主的广场戏院。

  曾为琼剧演员的钱汉堂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海南集新琼剧团也常在竹世界演出,在戏院成立没多久后,不到12岁的他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去海南集新琼剧团面试演员。当主考官——海南戏曲改革会副会长林松轩、集新剧团团长王文问“你们为什么要来当演员”时,他大声回答:“为人民服务!”最后,他被顺利录取了。

  钱汉堂回忆,集新戏院约有700个座位,和同一时期的其他戏院一样,出售三种门票:对号票(一等票)、超等票(二等票)、普通票(站票),儿童票另售约1毛钱。“当时身高超过1.2米就要收钱,很多小孩进门时都曲着腿混进去。”

  当时,钱汉堂出演的琼剧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钱汉堂清楚地记得,1954年,他每演出一晚就获得1.2元的报酬。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仅二三十元,以此可窥当时海口百姓对琼剧的热爱。

  娱乐场所集中

  看电影也看戏

  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和平电影院仍然矗立在解放东路上,影院一楼已改建成一家鸡饭店,房顶上的金色招牌,流淌着朝霞和夕照,也流淌着岁月的风霜。

  跟随老海口的回忆来到1954年,当集新剧院及广场戏园毁废后,和平电影院便从这里拔地而起。

  据《海口市志》记载,1954年底,海口市政府拨给一部分资金,以公私合营方式,在解放东路兴建和平电影院,建筑面积为4800平方米,占地面积3614平方米,座位1600个。

  “和平电影院的名气非常大。当时大家都开玩笑说,想追女孩就得带她到和平电影院看电影。”年近六十的市民王伯伯笑了,当年,他和妻子的工资都不高,一张小小的戏票和电影票成了奢侈品。尽管如此,王伯伯仍坚持省下一笔钱,常常带妻子去和平电影院,好不浪漫。

  海南解放后“出生”,又一直成长到今天,和平电影院不仅藏在海口人的记忆中,也藏在了一张张老照片中。海口市城建局档案馆收藏的老照片,原原本本地记录下了不同时期和平电影院变迁的面貌。

  海口许多90后第一次接触电影,也与和平电影院密不可分。到外地上大学的小林虽身在异乡,但她对于戏剧的留恋从未因距离的遥远而淡化,“外婆是个戏迷,小时候她常带我到戏院看戏,到和平电影院看电影。”

  其实在集新戏院和广场戏院对面,还建有工人文化宫,外来剧种都曾在这里演出过。

  “为了满足人们看戏的文娱需求,海口市工人文化宫还专门设了个露天剧场。”吴梅说,当更多外来人口涌入海口,工人文化宫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颇具规模的海口工人影剧院建成,以放电影和外来剧种的演出为主。

  岁月的脚步匆匆,城市发展的脚步匆匆,光阴虽留不住,但海南人看戏的记忆和场景依然刻骨铭心,关于琼剧的一切早已深埋、植根、生长。

 

 

相关链接:

海口戏院: 半个世纪琼音绕梁
海口大同里的“颜值”变高了
海口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将于8月28日投入使用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