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琼剧演出场所越来越精致大气。 记者 张茂 摄
上世纪四十年代海口最高的五层楼,也是冠海戏院的所在地。(海口市城建档案馆提供)
《画报跃进之日本》杂志刊登日本军队侵占海南时在海口中华戏院表演的图片。记者 李英挺 翻拍 文/记者 王玉洁 实习生 梁梦琦
一方水土一方戏,从“土戏”到琼剧,300多年来,丰厚深广的文化积淀使得琼剧根植于海南本土文化的沃壤之中,凝聚着海南人民浓郁的艺术情思和乡土民间气息,正因为如此,凡是有海南人的地方,必能唱响琼州之音。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明末清初至今,琼剧的演出场所随着海南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渐演变,演出场所由简陋走向豪华,由室外走向室内,从中式茶楼向西式剧场演变……
明清时期
平地庙宇祠堂皆戏台
从一片空地到庙台,再到各种会馆、祠堂庙宇内的固定戏台,土戏要演出必然要有场地。
海南史籍较早对“演戏”的记载要属明唐胄《正德琼台志》,“五月五日……复请太守出南湖游宴,以数艇相夹,架之以彩,呼为采莲……”意为在湖面上“以数艇相夹”而成的“舞台”上演戏。
明末清初,土戏在海南兴起,而后便有了“行土戏”一说。大致是讲,艺人只要选择一块适合的空地就可以演戏,任由观众围成圈作四面观。这种所谓的土台,实际就是一块平地、空地而已,很难称其为“台”。
后来随着演出逐渐增多,岛内一些城镇建起了露台。露台多用竹、木架、顶盖蒌席或者蓑衣草搭起,故而人们也常把它叫做草台,这些临时搭架的草台一般都搭在神庙对面,这便是“庙台”的缘由了。
即使材料简单,但台子的搭建也尽量考虑观众感受,当时人们更愿意在高处建台,这样观众就可以从三面看到表演。有些地方建戏台,在戏台的左右两侧还会搭建比戏台略高一些的小观台(亦称为“子台”、“子楼”),这是专为当地族长、乡绅、财主及其家眷准备的“包厢”。
琼剧作曲家吴梅是土生土长的海口人,他常听祖辈提起,以往每逢节庆、庙会,总要演演戏热闹热闹,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故而,古代海南的固定戏台,一般都建在祠堂、会馆、庙宇和官衙中。
有专家考证,海南最早搭建的固定戏台大约出现在明万历年间。直到清乾隆年间,海南各地建成的数十座固定戏台依然依托祠堂、庙宇而建,曾有后人梳理,潮
州会馆、福建会馆、五邑会馆和高州会馆等四大会馆成了演戏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变迁,原先的会馆多已不复存在,后人也无法考证其形制、结构和规模等情况。
民国至海南解放
从广场到剧场
清末,《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得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自此侨民日增,商贾云集,西方传教士也活跃起来,海口的日渐繁盛自然带动了文化娱乐的发展。尤其在民国后期,海口居住和往来人口增多,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多,市井戏园也就应运而生。
市镇戏园的出现,使得一些大型琼剧戏班不单是专门演神诞包场戏,而是逐渐增加了营业性演出,并开始售出门票,琼剧开始从“广场演戏”逐步转向“剧场演戏”。
要说海口的第一家营业性演出场所,非永乐戏院莫属。这间建于光绪年间的露天剧场由竹搭成,简陋的它终敌不过台风的侵袭,建成四年后便被台风所毁。
一院既损,一院又起。从1917年开始一直到海南解放初期,十多家戏院在海口如雨后春笋般落成。民国时期,除了永乐戏院外,又一间幻真戏院建成,有时演“土戏”,有时放无声电影,但好景不长,后因无法继续经营改建成产院。后又有人在其旁边建了一间新戏院,规模较小的它也因经营不善关门了。后来,有华侨在新兴街(今新华北路)仿照西方歌剧院兴建了一间中华戏院,这间戏院座位不多,舞台较小,日本侵琼后多放映无声电影。
吴梅回忆说,海南多台风,以木制为多的戏院太过简陋,最终熬不过海南的日晒雨淋风吹,大都在海南解放前后就毁废了。
以石木结构为主的戏院,寿命就长多了。1917年建的大同戏院,是海口一间具有一定规模的营业性专业戏曲演出场所,也是第一个镜框式舞台。一提起海口大同戏院,就勾起了吴梅幼年时期的回忆,“大同戏院也叫戏园,大家都说去戏园看戏。”
“很长一段时间,大同戏院成了剧团和市民看琼剧的首选,琼剧、粤剧都曾在这里上演过。”琼剧“金嗓子”、国家一级琼剧演员陈育明昔日常常在大同戏院表演,可惜到了1973年,大同戏院最终难逃被拆的命运。
1931年建在得胜沙路五层楼上的冠海戏院一直是海口有名气的电影院,后来日本人一直占领着这座有“海口第一楼”之称的建筑物。抗日胜利后该戏院改为“胜利戏院”,但渐渐门庭冷落,后改为他用。
海南解放后,海南人民不再受战乱之苦,工人文化宫、工人影剧院、海口戏院等戏院进入海口人的生活,此外各市县相继建起了能演戏、能放映电影,又能供会议使用的剧场、礼堂,数量多达20多个。如1952年建的文昌影剧院,1953年建的琼青戏院和琼海嘉积影剧院,1954年建的海口和平电影院,1956年建的区委礼堂,1957年建的海口戏院等。
改革开放至今
乡下搭戏台 城里建剧场
如今,海口观众看琼剧的场所选择多样,有能接待各种形式文艺演出的海南省歌舞剧院,也有能满足地方戏的明星剧场和海南省琼剧院,还有既可以供开会使用又可供文艺团体演出使用的海口人大会堂。
农村观众近些年也在搭建舞台,与古时候一样,这些舞台依旧与庙宇同建,坐落在庙宇、祠堂对面的空地上,舞台不大、无固定座席,但足以满足观众的戏瘾。
剧场的变化越来越能折射海南经济社会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各种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渐又复苏,包场演戏越来越多。除了军坡、公期、婆期等传统节日要看戏外,村民结婚生子,子女上大学、参军,老人做寿,小孩满月,酒楼开张,华侨回乡等喜庆的日子,都要请戏团“绑戏”招待答谢前来祝福贺喜的邻里乡亲。
不管是陈育明还是陈素珍,下乡演戏早成了家常便饭,除了市县的戏院、剧场外,露天剧场更受老百姓欢迎,演员在露天戏台上唱戏,百姓热情观戏是他们最常看到的画面。
“那些露天剧场更多是钢筋混凝土建的,多达三四百个,也有前后台、副台和顶盖。”陈育明回忆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古装戏演出恢复,演出现场更是万人聚集、人头攒动,村民们为了看戏纷纷在自家门口搭起舞台,演戏、看戏盛况空前。
到了1990年代,海南各类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越来越时兴,各地乡镇村落的庙会公期戏可谓是“你刚歇鼓我开锣,你刚唱罢我登场。”琼剧演出又转向了广场艺术的形式,“包场戏”盛于此时。
乡下,有人专业搭台,方便了爱看戏的农民。城里,城市建设的脚步和市民看戏的需求日益高涨,不管是省市机关建设的会议堂馆,还是高校里的大学礼堂,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的戏院、剧场条件要好,外观气势宏伟、建筑宽敞明亮,观众坐席舒适,舞台、空调设施也较为先进。
2010年,海南省歌舞剧院落成投入使用。这是1988年海南建省以来首个具有多重科技组合和先进配套设施的专业演艺场所,也是目前海南省唯一的一级演出场馆,是大型琼剧演出的首选。
一场琼剧呈现的效果如何,除了演员的精湛演绎外,更与专业的演出场所相得益彰。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