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底蕴 与玉结缘
1978年,26岁的陈作发任广东省琼山县府城人民公社东方红管理区革委会副主任,负责帮助各种成分的人群落实政策返城,也就结识了一名叫黄庆福的原国民党校官。
“那时文革刚刚结束,黄庆福的亲戚从文昌乡下上来,说带了些玉想卖掉。我就说卖给我吧。”陈作发回忆,他带黄庆福去东门旧货店,请人鉴定价格,按照5元至10元不等,将这一批十几件全部买下。
“花了我三个月的工资!”陈作发说。家境虽然一般,但自小在府城这座琼州古城长大,多少也见识过一些藏品,个人还收了些古钱币。他说:“根在古城,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古钱币、古玉这些传统韵味所吸引。”
玉毕竟比钱币要贵气。陈作发开始寻找资料,想弄明白这些古玉叫什么名字,出自哪里,又如何到了海南。这一发便不可收拾,从此与玉结下深深缘分。
自打开始收玉,陈作发便热衷奔波乡野村寨,收藏散落在海南民间的古玉。海口东门市场,一个在闹市中藏宝的福地,也是陈作发最常去的地方。怎样辨别出一块古玉,陈作发别有心得,“收玉,讲究先看人,再看货。首先要了解卖玉人的玉器来源,他是否有收集真货的渠道。”
用“伴玉而行”来形容陈作发的大半辈子,再恰当不过。收藏古玉的人无疑是心思细腻的,正如《诗经》所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陈作发多年来,总是能沉淀自己潜心研究古玉,不断对海南的民间古玉进行探求。
“收藏得太多,会不会考虑卖掉一部分古玉?”面对大家的问题,陈作发坚定地摇头道:“从来不会卖掉它们,有古玉就收藏,有时候觉得它们就像我最亲近的人,好东西应该有个好归宿。”
对陈作发来说,古玉收藏不是投资,更不是盈利,而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儒家之所以尊玉崇玉,提倡佩玉,是希望人在佩玉时,时刻提醒自己,玉所具有的“德”,我们也要具备。“看,这块玉的造型是一面古镜!”陈作发介绍藏品时,经常从形、材、质里找韵,也找寻为人处世的道理。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