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手艺守门人
张型富老人话不多,一把小矮凳,一张铺满散乱刀具的桌子,一个质朴的椰壳,一坐就是一个上午。
一空下来,张型富会从家门口坐公交车到海口新港椰子批发市场挑选椰壳,有时候运椰子的船还没到,就坐在那痴等。炎热的夏天,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埋在椰子堆里,一个个挑选属于自己心中的“宝贝”。靠着长年的经验和眼力,透过包裹在外的椰棕,他就能判断出椰壳的形状、色泽、厚度、硬度。
他说,“这门手艺,一天不练就会手生,我学到死,做到老。”如此平淡的语句,掩饰不住老人对这门坚持了近六十载,已渗入血液的手艺的深情。
13岁那年,张型富进入海口椰雕工艺厂,随后师从林世先、高毓生、陈益金等椰雕大师。从最初给椰子去皮,打磨椰壳,到学习绘画基本功,再到接触椰雕的核心技艺——雕刻,他经历了一个学徒的艰辛求学路。
单是从最简单的画椰子树学起,一笔一划,一个多月就画了不下500幅。当他看到师傅惟妙惟肖的花、鸟国画元素作品时,就偷偷用纸和笔描下来,回到宿舍里日夜苦练。
人老实,坐得住,是师傅们对张型富的评价。上个世纪80年代,椰雕大师高毓生由于手受伤无法独立完成椰雕作品,在海口椰雕工艺厂几百人中挑选助手时,就只选了张型富,不难窥见其在技艺上的过硬。
张型富这一生雕刻了多少作品,他已经记不清了。不过,让他至今乐道的是,1999年代表海南省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府礼品椰雕大花瓶《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
这两件堪称海南椰雕史奇迹的作品——两个花瓶最大直径为0.8米,每只重80公斤,瓶体与镂空荷花底座高1.999米,由5200个色泽相同的椰子壳加工而成,其中嵌有我国南海产的280公斤夜光螺。此外,花瓶图案上还刻有32000朵桂花、6万粒沙子,难度已达最高级。张型富就是主创人员之一,这两件作品让海南椰雕所承载的辉煌跨越千年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如今,在张型富家里所留的作品不到30件。“福寿齐天”、“八仙过海”、“神女飞天”这些带有时代烙印却似乎又与这个时代不合时宜的椰雕作品,让老人视若珍宝。
“我的作品是艺术品,不是工艺品。作品也有人出价买,但是我不卖。卖一件岂不是少一件?”张型富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项手艺还有几十人在做,但是现在从事椰雕的人越来越少,最遗憾的是几乎找不到人来学。
“等我死后,这些宝贝可以捐给博物馆,没人学了,最起码有这些作品可以告诉后人,海南椰雕是怎么一回事。”张型富说。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