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拍摄花絮。
杨洁导演在跟演员说戏。
许镜清和杨洁。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凯
陪年过八旬的父母看电视,面对喧嚣、闹腾的电视节目,老母亲道出了一个困扰她多年的疑问:“为什么今天社会进步了,却拍不出像《西游记》那样的精品了呢?”
母亲的疑问其实也是大部分电视观众的疑惑,这个问题已引起主管部门和相关媒体的注意,央视近日点名批评了某些当红明星片酬动辄数千万甚至过亿,剧组制作经费被严重占用,导致影视剧质量越来越差。与今天这种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86版《西游记》剧组在各方面条件都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却为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30年过去,我们不禁要问,陪伴几代人成长的《西游记》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三个徒弟和三个师傅
杨洁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资深导演,拍摄《西游记》前一直导演戏曲类节目,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名电视剧导演。1981年11月,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兼文艺部主任洪民生问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
“有钱就敢,这有什么不敢的。”杨洁有些喜出望外。两人之间赌气似的对话不仅让杨洁成为《西游记》剧组的总导演,也让她后半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年代初的中国荧屏上,正热播《霍元甲》《上海滩》和《加里森敢死队》等香港和国外电视连续剧,内地电视剧少得可怜。当时的中央领导提出,中央电视台应该把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搬上电视屏幕,拍出中国自己的连续剧。拍摄《西游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决定的。1982年初春,《西游记》剧组正式成立,摆在杨洁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拨适合角色的演员。
《西游记》里的主角是唐僧师徒,而孙悟空又是主角中的主角,地位特别重要。杨洁认为,孙悟空这个角色在表演上要有猴子的特点,但又不能仅有猴气,还要兼具人气和神气,这样观众才会喜欢。
起初杨洁找了一些京剧演员,但都不太合适,后来她想起绍剧《三打白骨精》的主演“南派猴王”六龄童,六龄童扮演的孙悟空既生动活泼,又情真意切,还没有京剧的程式化,比较适合电视剧的表演,于是杨洁找到了这位猴王。
六龄童当时已近六旬,无法在电视剧中出演孙悟空,但他向杨洁极力推荐自己的儿子章金莱。章金莱就是后来人们熟悉的“美猴王”六小龄童,当时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在浙江昆剧团工作。杨洁看了章金莱的表演,觉得还可以,六龄童也向杨洁保证,会把自己的技艺全部教给儿子,让她尽管放心。
一个多月后,六龄童带着儿子来到北京试演,这段时间内章金莱进步很快,看得出父亲花了不少心血,央视领导和杨洁都很满意。但这时杨洁却发现章金莱自幼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甚至连洗澡水都是父亲替他打,于是她郑重地和父子俩深谈了一次,要求章金莱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还要六龄童必须将自己的本事尽可能地教给儿子。六龄童和章金莱都答应了杨洁的要求,孙悟空这个角色算是正式确定下来了。
猪八戒和沙和尚的选拔不是很复杂。扮演沙和尚的闫怀礼原本是《除妖乌鸡国》里的国王人选,后来没选上,又试扮沙僧,结果惟妙惟肖,于是马上被录用。
与三个徒弟相比,师傅唐僧这个角色倒是一波三折,一共换了三个人。第一个唐僧是电影学院的汪粤,他在试集《除妖乌鸡国》里扮演的唐僧虽然不太理想,但杨洁认为对年轻人不能一棍子打死,还是让他留了下来,后来汪粤又演了几集,表演也逐渐成熟了。但在拍完《三打白骨精》后,有一部电影邀请他担任主演,汪粤虽然有些矛盾,但最后还是离开了剧组。
第二个唐僧是山东话剧院的徐少华,当初他来剧组是参选小白龙,杨洁觉得他扮演小白龙有些文雅,正好汪粤离开,便让他演了唐僧。徐少华扮演的唐僧以清秀的外貌赢得观众喜爱,但他也中途离开了剧组,去山东艺术学院读书去了。
第三个唐僧迟重瑞是杨洁在楼梯口偶然发现的,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演员。与杨洁这次偶遇使迟重瑞成为《西游记》剧组的最后一个唐僧,他也心无旁骛地走完了最后取经路。
六年磨一剑
从1982年开拍到1988年结束,《西游记》整整用了6年时间,剧组全体演职员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完成了这部巨著的拍摄,真可谓是六年磨一剑。
《西游记》成为经典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是忠于原著,慎于翻新。《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里的一块瑰宝,原著给电视剧提供了非常好的故事文本,但电视剧毕竟与小说不同,如何把上百回的内容浓缩到几十个小时的电视剧中,杨洁与其他两位编剧取得了共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剧本吸收原著精华,抛弃糟粕,选取最精彩的部分,拍成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连贯的故事。
其次是真正用心去拍戏。《西游记》大部分场景都是实景拍摄,杨洁在“游”字上做文章。她想通过这个片子,将祖国的名山大川、古刹道观推介出去,同时以景托情,强化审美价值,以此弥补特技短板,扬长避短。6年的时间里,杨洁带领剧组人马几乎跑遍了国内各大风光景点,张家界、九华山、黄山、长江三峡、九寨沟等地优美的自然风光随着唐僧师徒的身影走进了千家万户。后来剧组还在泰国拍摄了《天竺收玉兔》《波生极乐天》等几集的外景,成为第一支到国外取景拍摄的内地电视剧组。据杨洁回忆,出国时剧组一共带了2万美元,台领导说如果不够用,可以再到大使馆借一部分,结果他们还剩了3000美元,回国后如数交公。
最令剧组头疼的还是资金问题,当时央视拨款300万,全体人员省吃俭用,把钱都用在刀刃上,演员每集的片酬开始仅有50元,后来才提到70元左右。即使这样,资金还是捉襟见肘,最后实在没钱了,剧组通过“蜈蚣精”李鸿昌的关系,由中铁第十一局投资300万元,这才拍完了最后几集。
《西游记》取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还取决于那个年代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杨洁晚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为什么我们在那种情况下,拼搏出一部30年不衰的电视剧?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也没有为奖状。”
作曲风波
很多观众都对《西游记》开头的那段音乐印象深刻,这首名为《云宫迅音》的片头曲集民乐、电子乐、打击乐和管弦乐于一体,合成器、古筝、琵琶、手鼓、吉他、贝司、女声吟唱齐上阵,给人以层峦叠嶂、气吞山河之感。这首曲子与《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天竺少女》等所有《西游记》音乐都出自一人之手,这位作曲家就是许镜清。
当时许镜清在农业电影制片厂工作,1983年春开始为电视剧《西游记》创作插曲和音乐。许镜清进剧组前,已经有好几位作曲家为《西游记》创作音乐了,有的用交响乐,有的用民乐,但最后都被杨洁否定了。许镜清之所以被杨洁看中,是因为他创作了一段《欢乐花果山》的音乐,其中用了弦乐、电贝司、电吉他、和声器和木琴等,特别精巧好听,录音时杨洁恰好在场,听后非常满意,马上拍板留下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许镜清。
1986年《西游记》在央视试播,引起了轰动,但当时央视的个别领导却对《西游记》音乐不满,说音乐里用了电声,风格与中国传统名著不符,没有时代感和地域感,《西游记》应该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的,为什么用电声?建议把作曲换掉。
当时剧组正在九华山拍戏,许镜清将台里的意见告诉了杨洁,生性耿直的杨洁听后大怒,当即口述了一封致央视领导的信,其中有这么一句:“如果艺术上要我负责,就请领导不要管怎么拍;如果不要我负责,我拍完片子全部交给领导,你们去做后期吧。”在杨洁的激烈反对下,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许镜清一直想举办一场《西游记》主题音乐会,资金却成了最大障碍,虽然他的作品传唱极广,但版权收入却微乎其微。今年8月30日,许镜清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三十年来,我一直想开一场《西游记》音乐会。四年前,我第一次发了微博求助,很多西游迷说他们也有这个愿望,也有很多人真的帮到了我们。直到今天,我才敢向大家正式宣布,我终于找到了场地和制作团队,可以尝试年底就把这件事做起来了!”
一部《西游记》,连接着一个时代的荣耀和伤痕,也连接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回忆。
相关链接:
《西游记》全国演员海选仪式启动 张纪中出席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