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风光》中的《渡口》。
《海南岛风光》中的《椰林》。
《海南岛风光》中的《看戏去》。 文记者 傅人意
椰影婆娑,渔歌唱晚;乡野拾趣,晨光嫩黄;山影重叠,剑麻冲天;鸟栖榕树,孩童嬉戏……
海南的美,美在海韵与悠闲,美在自然与广阔,美在跳跃与丰富。
于不少油画家而言,海南的独特,在于它的光与色的交响变奏:它那时而稀薄朦胧,时而强烈刺眼的光线,它那多层次饱满的“绿”与蓝天、大海别具一格的“蓝”,还有始终躲不开的、在阳光氤氲下的“黄”,让画者难以捉摸又为之痴迷。
这样的独特之美,于1960年吸引了艺术巨匠吴冠中的目光。
他从审美的视角,以其真性情涂抹出海南的一草一木、寸寸风光,将海南的性灵与美,在纸上用笔精妙墨勾勒出来。
这组涵盖文昌清澜港、万宁兴隆农场剑麻、海口老戏院等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美妙写生,作为吴冠中首次公开出版的个人作品专辑,于1962年以《海南岛风光》为名的明信片正式全国发行。
钻椰林住招待所艰苦作画
琼籍画家卢家荪对吴冠中的这组明信片有着特殊的情愫。
时光回到1978年,卢家荪正在读高中,偶然在外祖父卢鸿基的书架上看到这套装帧别致的绘画明信片,封面上写着“海南岛风光 吴冠中作”。打开一看,有着12张明信片,以清澜港、香茅加工厂、椰林、剑麻、假日等为题材的风景跃然纸上。
“看到这组明信片时,我感到特别亲切。”卢家荪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就在1973年,他曾随外祖父从杭州回海南探亲,因此,这组熟悉并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明信片燃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卢鸿基是从博鳌走出的艺术大师和诗人,曾吟咏的“椰子槟榔别有姿,胜过江南杨柳枝”,足见其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只要见到和海南有关的书籍、画报、明信片等,外祖父都会买回家中”,卢家荪说,他是在卢鸿基去世后才得知,原来外祖父和吴冠中出自同一师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即今中国美术学院)。
在研究吴冠中画作时,卢家荪曾翻阅到吴冠中关于《海南岛风光》明信片创作时的描述。据载,吴冠中于1960年利用暑假自费到海南岛写生,这其中经历了穿椰林、住简陋招待所、浑身被蚊虫叮咬等艰辛过程。
这位生长于江南水乡、时任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的“海归”画家为何会千里迢迢、冒着酷暑,带着数十公斤重的画材到海南写生?
卢家荪认为,从当时的绘画发展背景来看,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当时因为提倡“油画民族化”,引发了全国性的讨论和探索。
对于一个在西方受过正统油画教育的画家来说,吴冠中应该是希望能在海南这个独特的热带岛屿寻找到催生他画风“民族化”的温床。
也正因此,这组写生作品在吴冠中的艺术经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吴冠中在回忆文章中有一处细节可窥一斑:由于从海南回程的火车上很挤,吴冠中心疼辛苦月余作来的画,竟将画放在座位上,而自己一路站到北京,“双腿都站肿了,作品平安到家。”
另据卢家荪透露,明信片中的画作《椰林》,曾以《椰林与牛》的画题在2009年春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上和其它吴冠中自认为“最好的,最满意的”作品一起与世人见面。
“众所周知,吴冠中生前曾撕毁了大量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作品,并将其优秀作品大部分捐给了公立美术馆,而这张《椰林与牛》能得到留存、捐赠,足见在吴先生的艺术作品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应该说在他的心里,这趟海南之行所绘制的‘游记’是十分珍视。”卢家荪说。
带海南乡土气息的形式美
吴冠中的12幅明信片中,尽管主题各异,但有7幅画画到了椰子树。
吴冠中喜画树。他有篇《说树》的文章中,专门讲到树是他绘画生涯中的莫逆之交:早春如烟的杨柳,冬日瘦骨嶙峋的枣树,笔直参天的松树……
而在海南画家王家儒的眼中,他料想吴冠中初次见到椰子树时肯定是前所未有的兴奋。王家儒说,椰子树与吴冠中过往所画的树都不同——灰白色的枝干,直中有弯,弯中有直,在直与不直和疏密中,吴冠中发现了形式美,探寻椰子树的精灵世界。
卢家荪与王家儒的看法不谋而合。他认为,在画椰树时,吴冠中尽力表现树干和枝叶的线性感觉。尤其是树干,几乎是自下而上一挥而就,这种减笔的造型方法显然源自于中国画的写意传统。而树干间的纵横组合,无疑,更充实和丰富了画面的“形式之美”。
不光是椰子树,对于这位生长在江南的画家来说,万宁兴隆农场的剑麻、文昌华侨中学椰林下劳作的人们、海口新华路上富有巴洛克风格的骑楼建筑都构成了他笔下的风光海南。
吴冠中的这组画是具有浓郁的海南乡土气息的。这些弥漫在乡土气息中的“真”与“美”,再现了海南人文自然的深厚“善”意,更引来了海南游子内心的无限乡愁。
卢家荪说,他在研究吴冠中画作时曾在网络上搜到过一篇在大陆谋生的海南人所写的博文,称其在当时缺少手机网络交流、交通又不甚发达的年代,一看到《海南岛风光》这组明信片就想起了童年的生活,特别是其中的《看戏去》,让他看到了熟悉的新华路、解放电影院,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加浓烈。
“吴冠中的画讲究形式美,美则画。”王家儒说,明信片中剑麻的颜色绿而不艳,是一种特别的绿;而他在椰林底下看到朴素的海南人,带着黄色的草帽,身着白色的衣服,在一片静谧、绿色的背景中劳动,这一切,都符合吴冠中一贯的美学追求。
海南之行为个人风格转折点
王家儒说,油画的灵魂是光与色,海南的光与色非常强烈,加上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人文情调,对当时锐意推进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的吴冠中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吴冠中先生自称是‘狂热地追求色彩’的‘好色之徒’,一直希望画出如梵高那样‘情之火热和色之华丽’的作品。”卢家荪说,“吴冠中在海南的这批写生,严格来讲,应该是他绘画生涯中很重要的代表作,海南之行可以说是他个人风格的转折点。从此他的艺术创作便走上了一条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道路。”
卢家荪举例,这点在这组明信片中的《香茅加工厂》里足以体现,其画中的构成形式融入了中国画的尚意传统,而在形、色的用笔造型中则充分发挥了油画材料的表现特性,特别是其率性、自由的笔法,显然源自于他最崇拜的荷兰19世纪绘画大师梵高。
“这组明信片的整体风格是明快的,抒情的,富有热带风情的。他在油画中融入了中国画的意境美,又将笔墨情绪融入到油画中。”王家儒这样评价《海南岛风光》组画。
的确,正如吴冠中自己撰文在谈到艺术革新时所说:“形式美的基本因素包含着形、色与韵,我用东方的韵来吞西方的形与色,蛇吞象,有时候感到吞不进去,便改用水墨媒体。这就是我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做水墨画,一把剪刀的两面锋刃,试裁新装,优化民族化与中国画的现代化,在我看来是同一实体的左右面貌。”
而海南,或许就是他迈出艺术革新的第一步。
相关链接:
跟着明信片玩儿遍韩国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