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片”拉低中国电影品质
虽然去年的中国电影票房不断刷新记录,但绝大部分嘉宾认为太多的“烂片”拉低了现在中国电影的品质。
导演何平认为,现在中国电影的问题是文化特质没有了。“当文化特质没了,审美就没了。”
电影编剧、导演芦苇对当今中国电影的品质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的电影越来越趋于一体化、模式化。电影在本质上,还是要坚持个性,坚持自己基本的立场。商业大潮的到来,让中国的电影有忧有喜。喜的是硬件已经起来了,但电影的文化影响力、文化品质依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中磊说,我研究好莱坞电影发现,他们的电影是两个核心,第一个是我是谁,每个人要找到自我;还有一个是爱拯救一切,爱拯救一切的东西是主旋律的。“在好莱坞的电影里都能够找到这样的问题,这是三观的问题。”
芦苇说,这几年电影作品越来越让人感到这个问题的尴尬。一方面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品质的败落和萎缩,这形成一个很尖锐的矛盾。好莱坞的强大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强大,既有自己价值观的坚守,也有商业功能的充分发展。中国电影毕竟要以自己的语言展现在荧幕上,但是这跟好莱坞的经验模式并不矛盾。
“所谓的‘潮流’就像时令蔬菜一样会过去。”导演冯小刚用自己的最新作品举例说,如果《我不是潘金莲》如期在国庆档上映,是不会和任何一部电影的题材撞车的,这反在市场上有了优势。
作为中国邻居的韩国,在文化和历史层面和中国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大家普遍认为现在韩国电影的品质和市场氛围比中国更可圈可点。相比于中国电影人热衷讨论的文化特质,韩国电影《辩护人》的导演和编剧杨宇锡则提到了社会责任。
杨宇锡说,电影人要对社会进行诊断。“国家或者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有健康的部分,也有不健康的部分,这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中国现在处于高速发展期,更是如此。电影可以把这些不健康的部分揭露出来,对于不健康的部分我们是如何思考的,我们在观众面前如何展现这些问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需要承担的义务。”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