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而出
何为“过渡期”?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清,并成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青花瓷有两个艺术高峰,一是元末明初,一是明末清初。
在明代青花瓷的烧造史上,又有两个时期比较引人注目:第一个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此期瓷业上承宣德,下启成化,然并无可靠的三朝年号官窑瓷,学术界称之为“空白期”;另一个便是“过渡期”,它从明末万历后期一直延续到清初康熙早期。“过渡期”瓷器因其青花绘画风格的转变与民窑制瓷的兴盛而备受瞩目。
“过渡期”瓷器风格鲜明,与之前截然不同:
过渡期瓷器强调主体图案,弱化工艺性边饰。过渡期瓷器给主体图案最大化的空间,如果走近这个明代青花仕女图筒瓶细看,在肩足两个部位,确有暗刻边饰。但这一暗刻装饰手法,远观不碍图案整体性,近看别有一番新意,饶有趣味。
过渡期瓷器彰显艺术的个性化。明中叶以降,随着宫廷绘画衰落,文人画占据了画坛主流。受文人画的影响,瓷器这一社会化产物浸染了个性化特质,成为表达制瓷者、欣赏者个性化思想与爱好的产物。如瓷器常出现携琴访友、溪边垂钓、深山隐逸、庭院花鸟等图幅,极具文人审美意向。
过渡期瓷器反映大众审美,弱化等级规制。从过渡期瓷器主题纹饰来看,绝大多数以元明戏曲小说的故事题材为主。而这些小说戏曲正是市民阶层勃兴的社会性产物。制瓷者将这些故事片段绘制于上,迎合大众审美,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一个展现。
至此,“过渡期”青花瓷突破传统束缚成为“山水必有意境,人物必有故事,花鸟必有情态,着重表现世俗社会生活,文人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