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创时代风景 闯海南创精彩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王玉洁 刘梦晓 时间:2016-11-17 09:17:22 星期四

一九八八年来海南省找工作的年青人。 黄一鸣 摄

李金容的修理工作台。

高东柏(右)和他的徒弟。 

  文记者 王玉洁 刘梦晓 实习生 刘妞

  从海南到全国,仿佛是一夜之间,创客成为社会的风潮和舆论焦点。

  什么是创客?创客(Mak-er),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人。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创客排第五。

  从1988年建省,海南踏入新纪元直到今天,其发展变迁的长卷中,“创客”的身影从未缺席,有“闯海人”,有下海经商的各种创业者。时代不同,他们的身份和标签也在发生变化,到了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创业内容更为繁多,创业渠道更为广阔,“创客”更多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联系在了一起。

  万花筒般的社会,时代更迭,“创客”无数。今天,海南周刊特围绕海南刚建省时、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前后以及“双创”绕耳的当下,倾听“创客”们流转于岁月中的创业故事,那些或跌跌撞撞、或踽踽独行,或破釜沉舟、或激流勇进的成长,那些让生活更精彩、更多元、更多可能的宝贵经历。

  白手起家“垒高楼”

  改革开放后,总设计师邓小平把目光投向南边。一句“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伟大断言,一举改变了海南岛孤悬海外、封闭落后的历史宿命。

  1988年,十万人才过海峡,几乎将海安和海口两个寂寞多年的港口挤爆。刚刚建省的海南,大量的城市建设工作接踵而来,房地产行业成了热潮。

  广东潮汕人林南光来海南要早一些,1984年他乘船越过一湾海峡,来到海南做起建筑施工工作。踏着房地产的浪潮,经历了海南房地产低谷,到了1997年他也慢慢进驻房地产,成立兆南集团,在海南白手起家盖高楼。

  说起兆南集团的发展,海南兆南集团总裁林克周认为它与海甸岛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块与海口市中心似连非连的海甸岛,伫立着多处兆南房产,林克周说:“你能想像,如今高楼耸立的海甸岛,20多年前几乎是一座荒岛吗?”

  这句话把许多“兆南人”的思绪拉回到了创业之初。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海甸岛杂草丛生,水塘遍布,随着海口城市建设的陆续展开,海甸岛的城市规划也初见雏形。随着1983年海南大学在海甸岛正式成立、1990年和平桥以及2003年海口世纪大桥的正式通车,海甸岛的人文和交通环境逐渐改善。

  “21世纪初期,海南大学开始大规模引进人才,兆南抓住这一契机,打造小户型公寓,吸引了不少海南大学的年轻教师。”林克周说,这也说明兆南集团的发展与在海甸岛发生的大事件同样分不开。

  悠悠二十余载,兆南集团在海南本土发展壮大,海口海甸岛也愈加璀璨光芒,陪伴生活于斯的海口人。

  瞄准市场说干就干

  在有想法、肯实干的人眼中,刚刚建省的海南遍地是黄金,有人凭借敏锐的经济头脑捕获了商机,有人用勤劳的双手换来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或许是被“十万人才过海峡”的闯海潮吸引,1992年冬天,远在东北的李金容背上简单的行囊也踏上了驶向广东湛江的列车,渡过琼州海峡,历经三天三夜,来到了南国之南。

  当轮船停靠在海口秀英港码头,从船上走下来的那一刻,李金容感受到了温润如春的风,看到了满目的绿,26岁的他仿佛感受了新生活的狂热召唤。他说,“船上很多‘闯海人’和我一样,背井离乡,就为了到年轻的海南来闯一闯,干出一番男儿的事业!”

  在茶店打了两年工让李金容看不到希望,他沉淀下来,仔细做了分析,“海南刚刚建省,每年涌入海南的人如此之多,电视越来越成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这个数量和势头不可估量,我是不是能就此做点什么呢?”

  不如开维修店修电视?李金容细琢磨。刚巧,李金容20岁时学过器械维修,修电视应该不是难事。于是他开始找铺面、买维修工具……为了省钱,李金容借了辆老旧的凤凰自行车,车梁上常挂着他的盒饭。

  从租不起铺面,顶着烈日走街串巷地吆喝,到赚了钱开了店铺并招收了徒弟,从孑然一身到家庭美满,李金容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与“闯海人”的背井离乡不同,高东柏一直在家乡万宁谋生,虽不用受思乡之苦,但只要一回忆起那段辞职开修理厂的日子,他就忍不住红了眼眶,“那时我已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根本无路可退,只能咬着牙撑过去。”

  1988年前后,高东柏就职的万宁市通用机械厂效益逐渐不好,担任车间主任的他有了辞职闯社会的念头。海南建省后,越来越多的人和汽车涌入万宁,有工厂的车,有私人车。

  老话说得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高东柏认为,“车子多了自然免不了要修理,我又有技术,不如修车吧。”那几年,高东柏身边不少有技术的人选择辞职创业,但修理动力车配件的却不多。

  说干就干,凭借过硬的本领和亲友的支持,1989年元宵节后的第一天,“东柏修理厂”开张了,瞄准市场空白,主要修理汽车配件。没想到开业第一天就赚了近30块钱,那时他每月工资不过42元。

  用汗水浇灌美好生活

  要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本生意,始终离不开苦与难。“当年身边的人都穷,开店没成本也没经验。”高东柏说,没办法,要想生存,就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还要时不时踮起脚看看河水深度。

  说起开店投的钱,高东柏有些不好意思,“我把积蓄全部拿出来还差很多,不得已跟岳父岳母借钱,身边的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最终凑足了三千多块钱。”高东柏很清楚,那个年代,要不是工厂效益不好,家人也不会这般支持自己。

  揣着这笔钱,高东柏买了旧的车床、钻床、刨床和电焊机,“三床一机”到位了,他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到了2012年,修理厂店面从十多平方米扩展到200平方米,设备从3台增加到30多台。

  “记得一次,在买设备的路上我不小心摔了,伤口深得能看到骨头了,但我也就只是简单包扎下,因为没工夫去医院,更不敢歇息。”回想起过去二十多年,高东柏几乎没有过什么休息时间,过年去进设备是常有的事情。

  不管是高东柏还是李金容,为了养活家人,赚钱还债,他们都觉得所有的苦累都算不得什么,“忙好啊,忙说明有钱赚。”

  东北硬汉也有柔情时。当年一位老客户的电视机总是出问题,但他家住在海口一个偏僻的乡村,特请求上门服务。为了照顾老客户,李金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对方家的具体位置在哪儿,李金容并不知道。在那个没有手机导航的年代,为了省车费,李金容最终决定骑自行车过去。

  天刚蒙蒙亮,李金容就出发了,快到中午才赶到客户家里,修好电视已是下午六点。“回海口的路很黑,我太累了,一个愣神就从自行车上栽了下来,双手鲜血直流。”李金容就这样呆呆地坐在地上,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拍了拍身上的土,忍着痛继续骑车回家。

  时隔多年再讲起这件事情,李金容触动很深,“如果不是为了在陌生的城市活下去,如果不是为了当年闯海南的一份憧憬,那一次的眼泪,我怕是忍不住了。”

  时光把一个个闯荡的故事绕成了记忆碎片,多少欢喜和艰难也都被逐渐磨平。如今,高东柏的三个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他也不继续工作,安享晚年;李金容也从大小伙成长为人夫人父。他们相信,自己的艰苦奋斗是对逝去岁月最好的祭奠,是对儿女最好的教育。

 

 

相关链接:

海南大学倡导新生独立报到培养艰苦奋斗品格
电影《南泥湾》走进三沙市 传递艰苦奋斗精神
莫让“名牌”销蚀了艰苦奋斗精神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