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传”老话
在7件捐赠藏品中,有两支湖蓝色的琉璃发簪很是抢眼。两支发簪一支透明、一支不透;簪体表面光滑,呈钉状;顶端作一圆形帽顶,作花饰状。翻阅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的《中国古代玻璃》一书,我们看到了极为相似的几款发簪。根据书中介绍,发簪是先制出簪身,固化后再加热单模压制花饰。
这两支发簪是丁英俊分别在扬州和苏州收得,出自宋元时期。《宋史·五行志》曾记载:“绍熙元年(1190),里巷妇人以琉璃为首饰。”由此可见南宋末期,琉璃首饰风靡一时。宋元时期,琉璃在苏杭一带颇为盛行。据了解,琉璃的发展与“仿玉”的企图有密切关系。从战国、汉代、六朝时期出土的料壁等就能看出模仿玉器造型花纹的企图,不透明的外表也是在追求玉的质感。宋代人称琉璃又为“药玉”,元人则称之为“瓘玉”,都有“烧造成的玉器”之意。
“杭州话里到现在还有一句老话,叫‘琉璃头货’,意思就是指易碎品。到现在为止,杭州人在搬动易碎品时,都会说:‘小心哦,这可是琉璃头货’。”丁英俊笑着说。
这些历史的老物件不仅仅传递着历史信息,也让一方水土的文化得以凝聚和流传。同样流传的老话还有关于“茶盏”的。虽然时至今日,现代杭州人在日常生活里已经很少使用茶盏,而更多的是用茶杯等器皿,但在家里开饭时,很多人还是会说“碗盏拿来”,实际就是指将吃饭用的碗、碟拿上桌来。“琉璃头货”“碗盏”都是宋代盛行使用琉璃、茶盏而留给杭州的方言俗语。
一件古器,一句老话,这样“穿越”古今的对话让丁英俊觉得很有意思。也正是这种文化的传承让他将收藏视为一种生活之美,将其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然而然。
“我们知道海上丝绸之路最昌盛的时期就是南宋,丁先生无偿捐赠的这几件藏品正是对应了这个时期。”国家南海博物馆筹建办业务组组长张健平说,在南海海域出水文物中出水的琉璃这类料器,很大一部分都是首饰,但却很少有发簪,这两支发簪做了补充。另外,从几件瓷器来看,能够在内陆找到与南海海域出水文物的相似之物,对印证南海出水文物有很大作用。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