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剑博鳌
学者百家争鸣各显神通
关于《更路簿》的定义,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便各有说法,诸如南海渔民的“指南针”“护身符”“航行指南”“航海手册”“航海日志”“南海百科全书”“南海天书”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11月19日,省内外百余名专家学者共聚博鳌潭门小镇,一起从各自研究领域探讨如何理解《更路簿》。除了常见的历史学角度,地理学家探讨了古代南海地图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了南海的季风和海流规律;宗教学专家探讨了古代的南海海神信仰文化,如108兄弟公信仰、泉州通远王信仰等;信息和新闻专业的专家探讨了《更路簿》的数字化应用和南海海洋文化媒介传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们探讨了海南临高古代造船技艺、《更路簿》的保护与传承、疍家民俗文化;学者郑庆杨和杨卫平还从海南方言的视角探讨了海南渔民对于南海岛礁的命名来历等。
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更路簿“是海南岛渔民在西南沙群岛进行生产活动的航海指南”这一观点。既是航海指南,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孙光圻便从航海史学角度,分析海南《更路簿》的定位、内涵和外延以及研究方略。在他看来,《更路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古代航路指南,南海《更路簿》就是古代南海航行的《航路指南》。孙光圻认为从学科序列角度来讲,它首先应属于交通运输学的航海学范畴。他建议将《更路簿》定位在航海学范畴,却也认可《更路簿》的外延广泛,能与经济学、政治学、海洋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紧密相联。
而当大家看到海南大学教授张军军设计的《更路簿》动画片人设与场景时,一瞬间便能感受到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更路簿》的时代已然到来。
哩哩美民歌、疍家咸水歌、渔女的传统服装……海南渔民长期以海为生,形成赶海节、开渔节等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不仅构成海南岛上一条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景线,从影视传播学的角度,还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深挖、整理、记录、研究、传承,进行数字化集群建设。
张军军称,以“海南渔民文化”作为创作脉络,建立“海南渔民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可将以《更路簿》为主题的动画片等研究成果上传至互联网,不仅方便读者观看和阅读,还能加快更路簿文化的国际性传播。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