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学园地又一次陷入寂寥。
1970年代:整个海南都有“文艺”
“群众要劳动、要生活,自然要有地方鼓与呼!”如陈运震所说,许是人们对文学这份再也按捺不住的渴望,才催生了后来的文学刊物“创刊潮”。
他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起,随着《海南文艺》和《五指山文艺》杂志的创办,各个市县都掀起了创办刊物之热潮,《昌江文艺》《陵水文艺》……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般萌芽生长,让整个海南都“文艺”了起来。
受到当时地方经济发展的限制,各个刊物体量都不太大,作者少、稿件少,有的甚至没有一张彩页,只比小学课本大一点,钉起来就那么薄薄的几页纸。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临高文艺》主编林贵尊介绍,《临高文艺》有戏剧、评论、报告文学、讽刺漫画,除了临高本地作家、漫画家外,吉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寄来的稿件也不少。他回忆说,当时西部的一些刊物,如《儋州文艺》《金江文艺》等都办得很不错。其中《金江文艺》编辑众多、稿酬丰厚,也因此走上了全国舞台,面向各省市发行。
各个刊物间还有比较,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保亭文艺》,就是因为有了时为该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后来成为名扬全国的美术家邓子敬、邓子芳兄弟的加盟,被公认为“插图和排版都十分成熟出众”。
陈运震说,当时的海南虽然因为民间刊物不断涌现,文艺氛围渐渐浓厚,但受到“文革”思潮的影响,各个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功能性极强——在形式上,审稿程序十分严格,舞台艺术占据一半以上篇幅;在内容上,具有浓重革命色彩,字里行间寻不见半点风花雪月,有的只是工农兵阶级的强大战斗力和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这个从文学表达上看似激情燃烧的年代,亦埋藏着文学爱好者难以言表的落寞与悲凉。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