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椰城》今年二十五 文学椰风沁椰城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尤梦瑜 时间:2016-12-15 08:52:43 星期四

 1993年的《椰城》

1995年第3期封面内页上关于座谈会的照片留念。

《椰城》创刊号

 2005年的《椰城》 

  文记者 尤梦瑜 实习生 林敏

  那还是“诗和远方”尚在眼前的年代,青年一代欣喜于在笔尖“唰唰”之间记录生活、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椰城》杂志的出现让一批又一批海南乃至岛外的作家、文学爱好者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没有国家级期刊那样的遥不可及,这份地区性的纯文学杂志在海南岛上,在省会海口,以“城”命名,聚集着一批城里青年人经营着自己的一片文学小天地,小天地中吹拂的清风成就了《椰城》的一派风格,也融化在一代人的心间,让他们的文学爱好,甚至文学梦得以坚持至今。

  从内刊到面向全国

  在80后、90后中,由海口市文联主办的《椰城》杂志实属陌生,偶有听说过这本杂志的年轻人在听到《椰城》后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它还在出版吗?”

  是的,《椰城》杂志仍在出版,并且在今天,读者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读到电子版。即便是通过电脑屏幕,如今再读《椰城》,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一代人对于文学创作的饱满回忆与坚守。

  走进海口闹市里一栋内部略有些老旧的建筑,我们来到了海口市文联,见到了一路见证《椰城》、陪伴它成长的杂志编辑部主任韩芍夷。

  “《椰城》杂志从创办之初就决心要做一个文学阵地,以培养本地作者为宗旨,这也是杂志的定位。”韩芍夷说。

  上世纪80年代,海口市文联就有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月报,名叫《椰花》。后来,由于报刊整顿等各种原因,《椰花》停办。到了1991年,市文联再度办起了自己的内刊,取名《椰城》。

  1993年是《椰城》杂志“平淡”生涯中最不“平淡”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杂志获得了公开发行刊号,正式面向全国发行。这不仅对于《椰城》来说意义重大,对于整个海口来说都有着历史性的意义:1988年海南建省,省会海口一直没有公开发行的杂志,而《椰城》就成了首个公开发行的杂志。

  著名书法家沈鹏为1993年正式公开发行后的第一期《椰城》题字,这两个字也沿用至今。翻开这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期杂志,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栏目按照作品类型进行分类。泛黄的纸张上所印着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那个年代编辑、排版的工艺。

  文学杂志的“变”与“不变”

  1995年售价3元,2009年售价6元,2016年售价8元……时光荏苒,一路走来,《椰城》经历的不只是价格上的“起伏”。

  区域性、纯文学,这两个因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椰城》的前行之路不会一帆风顺。

  “文学本就是相对小众的,做纯文学杂志就要耐得住寂寞吧。”韩芍夷说。正如她所言,这里就是为文学爱好者打造的文学阵地。创作好似这个“阵地”中的自娱自乐,但即便是自娱自乐,在那个年轻人对文学充满热爱的年代里这本杂志还是得到了不少青睐。

  据介绍,这中间,为了迎合市场,杂志在内容和风格上也进行了稍许调整,比如减弱了文学属性,开辟了一些更偏文化方面的栏目等。从《椰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些封面图上,我们就能明显看到它为了争取市场所做的努力,充满时代色彩的美人像代替了以前的风景或艺术封面。

  2001年到2005年左右,《椰城》杂志迎来了较大的改动。主办方与外地机构合作,将原本16开的杂志改为了32开的《椰城故事王中王》。在此阶段,杂志的发行量也达到了近10万册,这也是它20多年里的最高峰。

  2006年后,杂志回归文学,又变回了16开的《椰城》,而路却越来越不好走。“杂志一直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不然就很难存活下去。”韩芍夷说。到今天,《椰城》依旧靠政府拨款支持,也正因如此,杂志社人数有限,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然而,令人有些惊讶的是,和这种“艰难求生”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源源不断的来稿。韩芍夷告诉记者,在互联网的传播之下,《椰城》杂志的供稿群体从最初的本土作家为主到现在的外地作家为主。“每期我们会发大概20来位作者的稿件,但这里只有大约四五位是海南作者,其余都是外地来稿。”她说,电子版杂志以及自己的博客让外地一些文学爱好者了解到了《椰城》这个平台,外地来稿的数量也很多。

  多少变动之中,不变的是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的一如既往的热爱。

  见证本地文学人才成长

  韩芍夷说,文学杂志好似是公益事业,像学校教育学生、培养人才一样,文学杂志也在推动一方文学事业的发展,而《椰城》作为一份区域性的文学杂志正是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

  翻阅《椰城》杂志,作者中不乏今天熟悉的名字,韩少功、李少君、张浩文、符浩勇……包括韩芍夷本人也在它的见证下成长为一名作家。

  “1993年为了庆祝《椰城》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椰城》杂志社在海口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椰城之春’笔会,请来了张抗抗、谌容、叶楠、方方、池莉等一些作家。”韩芍夷说。这样的笔会在那时常常是一帮文学好友们聚会畅聊的好机会。在1995年3月的杂志封面内页上,我们就看到了“《椰城》《天涯》作者座谈会”图集,老、中、青三代作家为两本文学杂志的办刊各抒己见。

  “我记得还在内刊时期,《椰城》就常常举办笔会,让大家好好交流,我们也可以借此认识很多朋友。”省作协副主席符浩勇回忆,那时的他30出头,常常给《椰城》投稿。

  “当时这份本土文学杂志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很感谢《椰城》。”符浩勇回忆:“大约是在1994、1995年期间,《椰城》有一个栏目叫‘海石花’,这个栏目每期会选一个作者的作品,旁边配上文学评论,这样的形式很活跃,对推动文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符浩勇来说,这是自己文学之路上的珍贵经历也是对一个集体的回忆:“《椰城》杂志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回忆!”符浩勇现在还会给《椰城》投稿。

  上世纪90年代,莫晓鸣从大学到工作,这期间不曾间断地向《椰城》投稿。“开始我投诗歌和散文,后来,当时的编辑部主任伍春杰鼓励我写小说,我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了中篇小说《城市何处》,随后《椰城》发表了我的这部小说处女作。”莫晓鸣说,直至今天,他都感恩这本杂志。“《椰城》发表我的作品是对我的肯定,也帮助我坚定了坚持文学创作的信心。”如莫晓鸣所言,这种无形中的鼓励让他在文学之路上行走到今日,2014年,他获得了海南省青年文学奖。

  回忆椰城25年,韩芍夷说,没有大风大浪,《椰城》的“人生”是平淡的。而就在这份“平淡”中,它见证了海南文学的发展,见证了一批批作家们的成长,收获了自己的果实,同时作为一本地方刊物,也正在见证着文化与媒介的时代变迁。

 

 

相关链接:

公益满海口 志愿暖椰城
马云来海口了!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南方总部将落户椰城
海口六单位将做客椰城纠风热线 接受市民的投诉和咨询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