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天池》掀起本土创作潮
作为海南著名的文化之乡,乐东浓郁的文化氛围源于家家户户对读书求学的渴望。有趣的是,这里的方言把读书称为“磨命”,支持孩子读书称为“卖命”,故在世世代代“用生命来读书”的乐东人中,出现“谈笑皆鸿儒”的现象便不足为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自由开放的声音开始响彻华夏,同时乐东文人的思想愈加活跃,精神也愈加亢奋,大家纷纷提起笔来直抒胸臆,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据陈修演回忆,那时的乐东只有上世纪60年代县文化馆创办的一张小报《乐东文艺》,容量有限,出版也是断断续续,难以满足众人发表作品、进行文艺交流的需求。
“当时的乐东太需要一方文艺交流的沃土!”萌生办杂志的念头后,陈修演立刻从县文联、县中学和黄流中学等地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本土编辑队伍,同时奔走各方约稿,张罗开了出版工作。
1993年12月,《天池》创刊号问世,这本仅有32页的文学“小麻雀”,在“五脏”上可没有缺漏:除了传统的小小说、散文、诗歌,还包括社会广角、热点追踪、艺术长廊等共10个栏目,作者一栏更是可谓“群贤毕至”——现中国作协会员蔡明康、龙敏,省作协会员张晓云等乐东籍作家当时皆名列其中,当地各中学教师、学生以及在异乡的乐东人也纷纷投来稿件,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
如石击浪,《天池》诞生之后,便以“乐东人写乐东事”和对“文学味、乡土味、人情味”的侧重受到乐东本土文化人士的广泛喜爱。作为当时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时任乐东县中学教师的郑文史印象深刻:“刚印出来的《天池》,油墨香气还未散净,很快就会被送到各个作者和县、乡、镇中学等单位人员手中,并被众人传阅、品读、评论,可以说《天池》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本土文学创作和品评的风潮。”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