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与公仔戏结缘
公仔戏,是汉族传统戏剧类,同属木偶戏,它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于一体,是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汉族民间艺术瑰宝。《海南岛志》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出现手托木头班之演出。”
手托木头戏的表演形式被琼人吸收后,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演化,溶入唱腔,溶入琼人的思想和生活习俗,演绎历史故事和本地民间故事,使它成为有海南特色的艺术品种,海南民间另命其名为“公仔戏”,以示其与大陆各地的“木偶戏”有别。
在海南民间,公仔戏是群众喜欢的戏种之一,每逢村民家中有大事都有请戏的习俗。结婚、生产、满月……根据请戏人家不同的事情,戏班要安排相应的戏曲,这就要求艺人要善于观察事物,熟识民俗俚语,唱词口白生动通俗。
韩丹桂皮肤黝黑,从外表看,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可一开口说话,唱戏的腔韵就从声音中流露了出来:时而急、时而缓、时而夹杂着俗语,有板有眼,字正腔圆,仿佛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戏。
“要学戏,就先得是戏痴。”在韩丹桂的家族里,外公黄闻爱是一名“戏痴”。韩丹桂回忆,黄闻爱17岁时受附近村庄戏班的影响而沉迷于公仔戏,遂不顾家人反对拜师求学,学成之后用尽一生唱戏,直至90岁。在外公的熏陶下,韩丹桂也成了一名“戏痴”,高中毕业后,韩丹桂正式拜外公为师,取艺名叫“闻爱五”,学起了公仔戏,“外线、正线、内线、反线、古腔……公仔戏听着简单,实际上唱起来也很讲究。各种唱腔每天要不停地练,嗓子常常冒烟说不出话来。”
韩丹桂清晰地记得,1982年农历11月12日,她第一次上台演了《打虎》和《楚玉娥求宝》两出戏。“紧张,可又觉得有意思。”当台下笑声此起彼伏,掌声雷动时,韩丹桂就认定,公仔戏就是自己一生笃定的事业。
除了外公,韩丹桂的舅舅和儿子也是“戏痴”,细算下来,一家四代皆沉迷于公仔戏。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