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20日讯(记者吴思敏)校园欺凌不仅带给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面对校园欺凌,记者采访了部分老师和家长,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重在预防”。
灵山中学王坤老师说,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冲动,老师应该积极走进学生群体当中并坦诚相待,就很容易取得相关小道消息。此外,他觉得老师平时要进行细致的宣传,让学生明白校园欺凌有可能触犯法律,清楚其中的苦果,从而起到震慑作用。
案例表明,校园欺凌已不是中学生“专利”,小学生也被卷入其中。十一小老师陈军表示,老师要让孩子学习善待他人,鼓励孩子勇于揭发校园欺凌。采访期间,部分老师表示,有温度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家园,与学生真诚沟通交流。
“校园欺凌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因为有些家长过于乐观,觉得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从而纵容和包庇,难道一定要打到头破血流才能得到重视吗?”家长王平说。他的孩子正读初二,在和同学的一次争吵中被掰断手指,而对方家长却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王平表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担负起以身作则的责任,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和亲情关怀,教育孩子与人为善。
记者发现,有的家长认为应时刻洞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与老师对话,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家长杨焕坤认为,孩子间的打闹可能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细致观察孩子的言行,揣摩其心理活动。“作为家长,我很害怕孩子受到欺凌,也担心成为施暴者。因此,在生活中尽力让孩子学会包容和理解,能够关爱和尊重他人。”杨焕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