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塑像。 记者 苏晓杰 摄
红色娘子军雕像。记者 李幸璜 摄
三亚鹿回头雕塑。 记者 张杰 摄
文记者 徐晗溪
有时候,记住一座城市,往往是从城市雕塑开始。比如,提及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人们就会想起“撒尿男童”;谈到美国纽约,就会想到自由女神像;说到丹麦的哥本哈根,映入脑中的是“海的女儿”;而提到广州,人们就会想到“五羊石像”。
然而,与国内外的城市公共雕塑相比,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公共城雕为数不多,尤其是海口,至今尚无被广泛认可的标志性城市雕塑。
12月23日,“2016海南·第三届南北雕塑联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众多雕塑名家、名作的到来引发了大家对海南雕塑发展的热议。
雕塑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城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建筑标志,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历史教科书,像三亚的《鹿回头》、儋州的《东坡笠展》和琼海的《红色娘子军》,折射了海南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海南历史进程和变迁的见证。
好的公共雕塑,不但体现一个城市的个性,也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与名片。海南画家王家儒指出,欧美城市中的每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雕塑,像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历史、神话故事,以及象征当代审美艺术的抽象现代雕塑,不但是城市的文化核心、艺术标志与视觉符号,也是提高城市公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然而,迄今为止,海南具有艺术水准及代表性的城雕只有建省前由著名琼藉雕塑家林毓豪创作的三亚《鹿回头》雕塑、著名雕塑家潘鹤为海口人民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创作的冯白驹将军头像、著名琼籍雕塑家崔开宏的《红色娘子军》、旅琼雕塑家程连仲青铜雕塑作品《老爸茶》,以及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儋州苏东坡、三亚的鉴真和尚雕塑等。
业内专家认为,海南的城市雕塑,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不如人意,而且在题材与艺术形式上也缺乏多样性与丰富性。
“海南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一大批有实力的旅琼雕塑家,如果把这两股力量拧到一处,我们何愁没有好的雕塑作品?”旅琼雕塑家程连仲认为,虽然海南雕塑艺术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如果善于利用外来人才资源,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机会与平台,将会大大带动海南雕塑事业的发展。
一批雕塑大家蛰居海南
“中国一线最有名的画家全部都在三亚,人才资源才是海南最大的优势。”不久前,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仁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作为养生胜地,海南集聚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这将是海南文化发展的绝佳财富。“海南气候优势,已经为海南带来了绝对的人才优势,但我们居然都不知道,像雕塑大家张得蒂已经在海南生活了9年。”程连仲解释道。
12月23日,记者在“2016海南·第三届南北雕塑联展”现场,见到八旬高龄的张得蒂。张得蒂称自己患有哮喘病,遵照医嘱来海南养病,“在海南,不仅延续了生命,身体也比以前好了”,她与老伴张润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我们可以请张老师指导海南雕塑家,或者请她留一些作品在海南。”程连仲建议说。
除了张得蒂夫妇,据海南雕塑家陈学博介绍,著名雕塑家田世信也在海南。2012年1月20日,田世信曾在三亚举办“田世信、田禾雕塑展”,30件精美雕塑品悉数亮相。不仅如此,田世信代表作品《王者之尊》群雕系列,其实也是在海南创作完成。
“我在琼海也有房子,每到冬天会抽空过来度假创作。”现任陕西省雕塑院院长张琨坦言自己很喜欢海南,无论是椰风海韵的海岛风情,抑或是黎苗文化都令他很着迷,计划着将此融入到雕塑创作中。
海南有发展雕塑艺术先天优势
除了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最令雕塑家着迷的是海南还有独特的雕塑材质——火山岩。程连仲认为,海南的火山岩以及花梨木,可以作为海南独特的雕塑材质,用于创作展现海南精神的城市雕塑作品。
程连仲自上世纪80年代出国后,旅居德国20多年,后受邀为海口骑楼老街做雕塑,焕发事业第二春。为更好地留在海南发展雕塑艺术,他毅然放弃德国居留权。在他看来,海南文化有其独特风采,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雕塑素材。
“海南既有自己长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创作题材,也有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宋氏家族、华侨文化,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等丰富的主题文化。”程连仲说,尤其是海南的女性历史人物题材,即便放眼全国也并不常见。
在他看来,海南文化可分为“纵与横”两部分:纵的是海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像马援、冼夫人、五公、苏东坡、黄道婆、丘濬、海瑞、宋庆龄、冯白驹等;横的主要是黎苗文化。“建筑与雕塑皆是一个城市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该城市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象征。”因此,当受邀为海口骑楼老街做雕塑,他首先想到了“老爸茶”这一海口独特的市井生活。
“若要寻找适合海口的城市雕塑,我们需要对海口的整个历史文化进行挖掘。”作家林森说,海口这个地名的来源,是因为它处于南渡江的出海口,但同时又背靠着喷发的火山口,所以,海口既是水口,也是火口。“这个地方水火交融、并济入海,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若是以此进行城市雕塑的创作,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前不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来海南实地采风,为海口创作一组城市主题雕塑和海南历史人物群像收集素材,酝酿创作灵感。他认为,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凝固的城市精神,要求它必须有历史感和文化渊源,能激起当下的共鸣和对未来的展望。
“改变海南的公共城雕艺术形象刻不容缓,无论是相关的政府部门还是艺术机构、艺术家都应积极地回应与参与。”王家儒呼吁道,他说,树立一个具有文化意义、人文景观与审美魅力的城市形象应是每一位公民的期望与理想。
海南雕塑名家
卢鸿基(1910—1985)
从琼海博鳌镇排园村走出的艺术大师,集雕塑家、画家、教育家、艺术理论家、诗人于一身。卢鸿基20岁考进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先后学习油画和雕塑等。师承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任雕塑系主任、教授。代表性作品有《战时文化人》,还有《苏军烈士纪念碑》等。
林毓豪(1940—1997)
海南乐东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及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使林敏豪的创作灵感和创意喷泄而出。其代表作有《南京雨花台纪念碑》《鹿回头》《登岸》《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省港罢工》《新花》《孙中山》等。20世纪90年代初,以他妹妹为原型而创作的《秋妹》,其神形与雕塑技法表现得尽致淋漓。
崔开宏
海南琼海人。擅长雕塑、雕塑史论研究。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随后进北京军区连队锻炼,1972年调入中国美术馆。历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研究组组长、研究馆员。雕塑作品《红色娘子军纪念像》《诗人杜甫像》参加第一、二届全国城雕作品展。作品有《周士第将军像》《陶行知像》《高君宇铜像》等。
王广生
海南澄迈人。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王广生深受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擅长使用多种雕刻材料创作作品,如《撒网捕鱼》(象牙雕)《鹿鸣》(大理石)《东坡学士》(花岗岩)《大海》(木雕)《新生》(陶瓷)等,其创作作品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陈和寒
海南海口人。20世纪70年代跟随广东著名雕塑家李炳荣教授学习雕塑,后修学于广州美术学院,师从高永坚教授。他早年创作的牛角雕和木雕作品构思巧妙,雕琢精美。近年来,陈和寒致力于室外大型雕塑创作。代表作品有《鹰蛇斗》(牛角雕)《鹦鹉挂瓶》(牛角雕)《明珠——海口》(不锈钢)《忠义神勇——关公》(铸铜)等。
(徐辑)
相关链接:
南北雕塑 海南碰撞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