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典藏绿色: 海南植物标本前世今生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周晓梦 时间:2017-01-19 09:15:47 星期四

  海南植物迎来中国植物学家

  有资料显示,博物学传统从19世纪末开始逐渐衰落。缺少定量分析的博物学,在科学研究日益精细化、职业化的大趋势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植物学、动物学与矿物学作为博物学的三大分支倒没有衰落,但其研究方法也渐渐脱离了博物学传统。据了解,20世纪初期,随着植物学知识在我国的传播,我国植物学家才开始在海南岛进行大规模的植物采集。

  1918年起,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钟观光先后到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等地,大量采集植物标本。时任北京大学理预科副教授的他,专门负责植物标本的采集工作兼植物学实习课和讲授植物学。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下的采集,更加系统,也更加全面。

  此后,像钟观光这样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国内植物学家们的足迹也随即深入海南。

  “抵粤之初,即与所主任陈焕镛教授计划海南采集之进行,诚以该岛森林丰富,植物种类必多,首值得吾人注意者。”原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即现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学者左景烈在《海南岛采集记》中这样写道,当时他们初步计划,从海南岛南部开始,用两年时间进行植物调查,继而再转到北部地区……

  原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以及所里的陈焕镛、左景烈、陈念劬、梁向日等一批专家,为海南植物标本采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32-1934年间,该所曾组织4次大规模的采集,主要在海南南部进行,3年共采得标本11483份,所采的标本存放于现华南植物园标本馆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南植物园还曾在海南专设工作站,在万宁等地采得大量标本,逐步推进植物种类调查,编辑《海南植物志》、《广东植物志》。一批又一批专业知识背景过硬的植物学家,先后来到海南,不仅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植物大发现”,还为我省与全国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注入推动力。

  海南植物采集不断有新发现

  时间的齿轮转到现在,尽管已有不少前人在海南进行了大量的植物标本采集、研究工作,但扎根土地的植物研究精神和理念一脉相承,海南植物采集仍然不断有新植物被发现。

  去年9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和香港嘉道理中国保育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植物分类学刊物《PHYTOTAXA》(在线版)上联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两个川苔草科植物新种:鹦哥岭飞瀑草和道银川藻。

  几乎相隔不到半个月,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教授曾念开和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科工作人员蒋帅,经过多次的野外考察,在鹦哥岭发现牛肝菌一新种。

  “我们最早是2009年,在鹦哥嘴好汉坡的林地内发现海南黄肉牛肝菌生长,2013年和2015年又先后在好汉坡和鹦哥岭南开乡采集到标本。”曾念开说,他们通过多次采标、做科学比对等系列工作,对该种进行相关的物种描述和研究鉴定,历经7年,研究最终发表出来。

  如今植物研究者,虽然上山采集的条件不再那么简陋,装备齐全,有着数码相机、GPS等现代化设备,背着防雨避潮的帐篷以及充足的干粮,但不论是与早期的外国采集者相比,还是与上个世纪国内的植物学家相比,他们之间的采集方式、工作态度并没有太多本质的不同——同样需要耐心、严谨,甚至需要一点“执拗”。

  “我当时就是想,要能有一本配图的植物志该多好。”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授杨小波说,他自1992年开始着手准备《海南植物图志》,从2005年组建海南省内团队到组建国内团队,用23年完成图志,实现了海南植物学的“按图索骥”,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想法。

  对于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植物控”而言,这份想要收藏海南绿色、解密植物秘密的清单是越拉越长,也越来越值得期待。

 

 

相关链接:

第四届海南观鸟节东寨港举行 鹦哥岭队获得冠军
就在鹦哥岭! 海南首座热带雨林野生动植物博物馆落成
鹦哥岭保护区发现两个植物新种 9年前“踩”到的宝贝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