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物件让花梨融入生活
“叮叮叮……”金属敲击着黄花梨制作的木质外罩,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个看上去像木匣子一样的东西,中间由线串着金属,实际上是一个挂在牛或羊脖子上的铃铛,因为花梨木材质密、木头硬,所以在金属敲击下发出的声音也很响亮,人们也就能顺着铃铛声寻找到正在吃草的牛。这个民国时期的木质铃铛颇有几分生活趣味。同样利用黄花梨“响亮”特质制成的还有一个琼剧乐器——梆子,戏班子里的师傅只要轻轻敲击就能发出脆亮的声响来。这几样文物都是符集玉多年来收藏所得。
在这些民俗物件中,还有几个外形圆滑的枕头,之所以圆滑是因为它们都是由一块整木雕刻而来。“其实,乐器梆子还有这些枕头,都体现了黄花梨的独木文化,即由整块木头进行雕刻制作。”王辉山说,除了枕头,笔筒等也都是独木制作。
除了独木枕头,一个可变换高低,便于携带的折叠式枕头也很引人注意,乍一看,还以为是类似九连环的启智玩具。这样的设计也颇能体现当时人们的巧思。
一套神台“三供”雕刻工整,没有花哨的雕刻图案却有着简约、大气的线条。据介绍,这样的“三供”多是出现在清末至民国年间,琼北地区的一些富裕人家用来祭祀祖先时插香、插蜡烛。
无论是做成生产工具抑或是制作成典雅的家具,黄花梨一直都是十分珍贵的木材。“我不认为因为用黄花梨制作犁等工具,就说它在那个年代不珍贵,这只是说明当时的老百姓非常清楚什么样的木材适合作什么样的用途。”郑永利说:“应该说,海南的黄花梨使用在明末清初时达到鼎盛,它的品质非常好,那时候不少材料都运出岛去制作家具,明代时用花梨木制作家具就已经能非常精准地计算所需的木料了。比起清代家具的繁复雕饰,明式家具更讲究线条。”
“上世纪80年代时,黄花梨就已是论斤来卖,一斤大概是1毛至3毛钱。”王辉山说。
珍贵的黄花梨是海南这片土地上的一个物种,却也以其特质成为自然与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从远古至现代,它参与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是“下里巴人”的工具也好,是豪华厅堂里的艺术家具也罢,黄花梨一直在书写着独有的风韵。
相关链接:
政协委员董光海:打造黄花梨景观大道 增添城市特色文昌男子染毒瘾居无定所 盗伐沉香黄花梨被捕用酸枝木拼接黄花梨骗钱 乐东一男子终审被判3年8个月
(编辑:吴茜)